联大学堂河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网上考试答案
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水、跑肥、跑土,使土层逐步变薄变瘠的现象是( ) |
A.土地荒漠化 B.土地盐渍化 C.水土流失 D.土地潜育化 |
|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向海洋倾倒对海洋生物没有剧毒性,但能通过生物富集污染水产品或危害航行、渔业等活动的物质,应当取得( ) |
A.紧急许可证 B.普通许可证 C.特别许可证 D.特殊许可证 |
|
甲村将村集体所有的荒山以土地使用权出租的形式租赁给乙企业使用50年。期间勘查出荒山的地下富含铁矿,荒山地下铁矿的所有权的归属是( ) |
A.所有权和采矿权均归甲村村集体所有 B.乙企业拥有50年采矿权,但所有权归甲村村集体所有 C.所有权和采矿权均只能归国家所有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
|
领导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研究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是( ) |
A.布伦特兰夫人 B.科斯 C.梅多斯 D.伊.海克尔 |
|
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许可证是( ) |
A.规划许可证 B.开发许可证 C.建设许可证 D.排污许可证 |
|
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基本的法律制度是( ) |
A.自然保护区制度 B.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C.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D.自然资源许可制度 |
|
我国法律规定采矿权转让的条件之一是( ) |
A.采矿生产满3年 B.采矿生产满5年 C.采矿生产满2年 D.采矿生产满1年 |
|
超过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才征收的排污费是( ) |
A.废水排污费 B.废气排污费 C.噪声排污费 D.危险废物排污费 |
|
属于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的“噪声敏感建筑物区域”的是( ) |
A.工业集中区 B.商业中心区 C.文教科研区 D.乡村生活区 |
|
确认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会议是( ) |
A.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 B.1982年内罗毕会议 C.1992年里约会议 D.2002年约翰内斯堡会议 |
|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两控区”是指( ) |
A.一氧化碳控制区和二氧化碳控制区 B.二氧化碳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C.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碳控制区 D.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
|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包括建设项目和( ) |
A.计划 B.法律 C.规划 D.资源开发活动 |
|
大气污染按照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分为煤烟型污染、特殊型污染和( ) |
A.低空污染 B.石油型污染 C.高空污染 D.汽车尾气污染 |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连个重要概念是限制和( ) |
A.满足 B.发展 C.持续 D.需要 |
|
我国法律将森林分为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和( ) |
A.生态林 B.涵养林 C.防护林 D.天然林 |
|
《森林法》规定,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工程建设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审核批准后,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 ) |
A.森林植被恢复费 B.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C.林业基金 D.封山育林费 |
|
我国法律规定征用基本农田的批准机关是( ) |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超过35公顷由国务院批准 D.超过70公顷由国务院批准 |
|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主体带来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收益是( ) |
A.外部经济性 B.外部不经济性 C.体现行为人的意志 D.为行为人所追求 |
|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是( ) |
A.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计算 B.20年,从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C.2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D.3年,从损害发生时起计算 |
|
我国法律规定水资源属于( ) |
A.国家所有 B.集体所有 C.国家和集体所有 D.地方政府所有 |
|
发达国家队自然资源有偿使用采取的形式一般是( ) |
A.收费 B.租赁 C.收税 D.承包 |
|
联合国第二次人类环境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 |
A.坎昆 B.蒙特利尔 C.巴塞尔 D.里约热内卢 |
|
依照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在核动力厂等重要核设施的外围地区应当划定( ) |
A.规划限制区 B.核设施退役区 C.核事故场内应急区 D.核设施流出物监测区 |
|
土地资源的特征有固定性、整体性、生产性、有限性和( ) |
A.价值性 B.不可更新性 C.自然性 D.不可替代性 |
|
在我国,“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表述形式源于( ) |
A.1982年《宪法》 B.1978年《宪法》 C.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D.1989年《环境保护法》 |
|
环境民事责任的特征之一是( ) |
A.诉讼主体特定 B.责任形式法定 C.可以行政调解 D.因果关系推定 |
|
体现环境目标的要求、据以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依据的环境标准是( ) |
A.环境质量标准 B.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C.环境保护方法标准 D.环境基础标准 |
|
在我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形式主要是征收自然资源费和( ) |
A.排污费 B.自然资源使用权出让金 C.自然资源承包费 D.自然资源税 |
|
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包括( ) |
A.国家级保护区和地方级保护区 B.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C.核心保护区和外围保护区 D.生态保护区和其他保护区 |
|
我国《土地管理法》按用途将土地分为( ) |
A.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B.农用地、工业用地和未利用地 C.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 D.工业用地、农用地和林地 |
|
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有权对沿海市、县海洋功能区划进行批准的是( ) |
A.国务院 B.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市、县人民政府 |
|
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 ) |
A.《内罗毕宣言》 B.《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C.《人类环境宣言》 D.《禁止核试验条约》 |
|
首次确立了公众参与原则,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决策的法律是( ) |
A.《环境保护法》 B.《环境影响评价法》 C.《大气污染防治法》 D.《行政许可法》 |
|
我国现行国家环境保护机关是( ) |
A.国家环境保护局 B.国家环境保护部 C.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D.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 |
|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不少国家总结了治理阶段“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教训以后,改变了单纯治理的被动政策,采取了( ) |
A.“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 B.“边污染,边治理”措施 C.“限制污染,及时治理”措施 D.“浓度控制,净化处理”措施 |
|
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发展起来的基础是( ) |
A.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 B.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 C.环境标准 D.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
|
我国法律规定既可以有国家标准、又可以有地方标准的环境标准是( ) |
A.环境基准 B.环境基础标准 C.环境方法标准 D.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
|
我国《渔业法》鼓励、扶持( ) |
A.人工养育 B.外海和远洋捕捞 C.周期性捕捞 D.季节性捕捞 |
|
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 ) |
A.可以建设永久性固定的噪声发生源装置 B.可以建设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有关的项目 C.可以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项目 D.可以建设高压线铁塔等产生电磁辐射的装置 |
|
下列哪一个不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因重金属污染的公害事件( ) |
A.熊本水俣病 B.四日市哮喘病 C.新泻水俣病 D.富山骨痛病 |
|
我国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 |
A.水资源国家所有原则 B.水资源有偿利用原则 C.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多效益兼顾原则 D.居民生活用水优先原则 E.节约用水原则 |
|
在我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取得方式主要有( ) |
A.法定取得 B.开发利用取得 C.强制取得 D.天然孳息与自然添附取得 E.确定取得 |
|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所指的固体废物包括( ) |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生活垃圾 C.危险废物 D.放射性物质 E.化学物质 |
|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包括( ) |
A.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 B.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C.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D.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E.环境标准 |
|
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大体可以分为( ) |
A.水土保存法 B.土地利用规划法 C.污染防治法 D.自然保护法 E.环境管理行政法规 |
|
我国现行的有关环境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有( ) |
A.《大气污染防治法》 B.《水污染防治法》 C.《环境噪声污染环境防治法》 D.《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E.《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
|
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 ) |
A.《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B.《21世纪议程》 C.《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 D.《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E.《生物多样性公约》 |
|
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 ) |
A.规范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 B.防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C.改善与增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D.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E.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 |
A.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C.开发者养护、污染着治理原则 D.公众参与原则 E.经济发展优先原则 |
|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只要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无论其是否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都要( ) |
A.实行限期治理 B.单处罚款 C.并处罚款 D.征收排污费 E.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 |
|
环保局在对某工厂的现场检查中,发现工厂擅自拆除防治污染设施或者闲置防治污染设施的行为,但经过检测,该工厂的污染物排放并没有超标。环保部门是否可以根据《环境保护法》有关违反“三同时”的规定进行处罚? |
|
|
甲工厂的排污管道直接通向河流,该河下游乙养殖场鱼虾大量死亡,乙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工厂赔偿其损失。甲以乙不能证明其鱼虾死亡是因其排放的污水所致抗辩。本案的举证责任如何分配? |
|
|
陈不顺从开发商处购得住房一套。入住后常感觉室内有刺鼻异味,经检测发现,室内氨气超标,原因是该房建于冬季,施工方为防止混凝凝土冻结而在其中添加了一种溶剂,这种溶剂不断挥发导致了室内氨气超标。陈不顺所受的侵害是否环境污染? |
|
|
1997年6月,某省某县金丝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区发生森林火灾,猴群外逃至紧邻保护区的某村觅食,毁坏了大片农作物村委会决定组织捕杀金丝猴。村民捕杀金丝猴的行为是否合法?村民的损失能否得到赔偿?由谁赔偿? |
|
|
某地通过招商引资决定兴建一大型化工厂,选址正好处于某居民集中区域的上风边缘,当地居民担心发生化学气体泄漏而纷纷反对。为此,在化工厂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以前,公众强烈要求化工厂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但化工厂为了环评报告书能顺利通过,当地政府为了经济利益,以化工厂建设属于国际秘密为由拒绝了公众的请求,并通过了该环评报告书。化工厂和环保部门是否可以设计国家秘密为由对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不依法举行听证会? |
|
|
某居民楼住户长期在家中进行钢琴教学活动,双休日、节假日更是从早到晚不间断。其邻居认为这样严重地影响了周围住户的正常生活和休息,遂诉至法院。该住户辩称:钢琴 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原告把美妙的琴声视为噪声,说明他有心理障碍,应当去找心理医生,而不是法官。被告的辩解是否成立?弹奏钢琴的声音能否认定为噪声?该案依据说明法律规定处理? |
|
|
我国某地方政府A拟批准电力公司B在所辖的一条风景优美的河流上游修建一个拦水坝蓄水发电,公民D是一个保护河流环保团体成员,遂以环保团体的名义找到A的主管机关E,请求提供拟建大坝的环境影响信息等资料,但被以保密为由拒绝。D是否有权请求A或E提供拟建大坝的信息?遭到拒绝后是否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
|
|
甲公司所属的“东海”轮与乙公司所属的“南海”轮在我国某海域发生碰撞。碰撞使南海轮船体破裂,所载重油泄露,造成包括丙游泳场在内的部分海域及海岸带污染。丙为了清除污染和降低损失,集中进行了油污清理工作,为此支付费用3万多元。此外,因重油污染,影响了丙的正常营业,减少收入5万元。丙的损失应当由谁赔偿?甲还是乙?相关责任如何划分? |
|
|
位于A国境内的大型企业B经常违反A国的污水排放标准向某跨国河流排放污水,造成河流下游污水排放标准比A更严格的C国境内的水质长期处于污染状态,不能正常使用。依照A国水污染防治法律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应当缴纳排污费,超标排污还将受到行政乃至刑事处罚。但是,由于B每年向其所在地政府缴纳大量税收,因此该地方政府未对B进行任何处罚,仅是征收排污费。其后,C向A交涉,要求A责令B按照C国的污水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污水。对此,A认为,B的行为只要符合A的规定即为合法。B则认为,由于资金有限,B连A的排放标准都无无法达到。后来C将纠纷提交国际法院,要求A关闭B并补偿C为正常使用河水而支付的清洁费用。本案中,A、B、C之间存在哪些性质不同的法律关系? |
|
|
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是什么? |
|
|
简述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 |
|
|
简述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主要内容。 |
|
|
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
|
|
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制度包括那些? |
|
|
简述我国自然资源费的类型。 |
|
|
简述《人类环境宣言》对国际环境法发展的深远影响。 |
|
|
简述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 |
|
|
简述自然资源的特征。 |
|
|
我国环境法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
|
依照我国《水法》的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 ) |
A.工业生产用水的需要 B.生态用水需要 C.农业生产用水的需要 D.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 |
|
我国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所依据的基本制度是( ) |
A.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B.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C.耕地保护制度 D.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
|
应对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国际公约是( ) |
A.生物多样性公约 B.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C.巴塞尔公约 D.蒙特利尔议定书 |
|
第二次人类环境会议同的重要宣言是( ) |
A.人类环境与发展宣言 B.哥本哈根宣言 C.里约宣言 D.东京宣言 |
|
我国法律规定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 ) |
A.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B.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C.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D.编制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门篇章 |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 )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人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D.人与人的关系 |
|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的制定机关是( ) |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B.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C.国务院 D.国务院法制办 |
|
“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体现的国际环境法原则是( ) |
A.谨慎原则 B.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C.国家主权与不损害管辖范围以外环境的原则 D.防止环境损害的原则 |
|
野生动物按保护程度可分为( ) |
A.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B.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C.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D.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
通过并发布《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的国际会议是( ) |
A.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B.约翰内斯堡峰会 C.内罗毕会议 D.里约会议 |
|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制定于( ) |
A.1979年 B.1983年 C.1989年 D.1999年 |
|
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 |
A.哥本哈根 B.里约热内卢 C.斯德哥尔摩 D.约翰内斯堡 |
|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是( ) |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D.地方司法机关 |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两个公平是代内公平和( ) |
A.国内公平 B.地区公平 C.代际公平 D.贫富公平 |
|
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可以将污染分为( ) |
A.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海洋环境污染、土壤(土地)污染等 B.废弃污染、废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震动危害、噪声危害和电磁波辐射危害等。 C.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放射污染等 D.第一环境污染和第二环境污染 |
|
依照我国法律规定可以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是( ) |
A.各级水利机关 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D.省级以上环境保护机关 |
|
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依据是( ) |
A.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 B.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C.环境标准 D.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
|
下列不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 |
A.土地资源 B.淡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生物资源 |
|
我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 |
A.1992年 B.1972年 C.1973年 D.1983年 |
|
具有最高效力的土地利用规划是( ) |
A.城市总体规划 B.村镇规划 C.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 D.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
发展中国家对自然资源有偿使用采取的形式一般是( ) |
A.收税 B.收费 C.补贴 D.入股 |
|
“从摇篮到坟墓”的管理是指固体废物的( ) |
A.针对性管理 B.分类管理 C.全过程管理 D.无害化管理 |
|
我国环境法的目的类型是( ) |
A.目的一元论 B.生态中心论 C.目的二元论 D.环境优先论 |
|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缔约国( ) |
A.可以保留 B.不得保留 C.可以对特定条款保留 D.可以对部分条款保留 |
|
最先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是( ) |
A.《增长的极限》 B.《我们共同的未来》 C.《人类环境宣言》 D.《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
|
放射性污染防治立法所要控制的对象是( ) |
A.人工放射性辐射源及其物质 B.天然放射源及其物质 C.人工放射性辐射及其物质,以及从事放射性活动的人为活动 D.从事放射性活动的人为活动 |
|
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最早可以追溯到( ) |
A.秦 B.西汉 C.殷商时期 D.战国时期 |
|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有: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和( ) |
A.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 B.以人为本 C.切实保护环境 D.公众参与 |
|
我国法律规定的环境无过错责任的免责条件包括( ) |
A.不可抗力 B.因受害人自身引起的 C.由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引起的 D.紧急避险 E.正当防卫 |
|
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中主要包括( ) |
A.野生动物保护 B.野生植物保护 C.动植物检疫 D.动植物越境转移保护 E.动植物贸易 |
|
根据相关规定,我国对自然资源收费的种类有( ) |
A.开发使用费 B.补偿费 C.保护管理费 D.惩罚性收费 E.污染费 |
|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要执行的制度包括( ) |
A.排污收费 B.限期治理 C.污染事故报告和处理 D.产品及其包装物的管理 E.控制转移 |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 ) |
A.国家 B.国家机关 C.企事业单位 D.其他社会组织 E.公民 |
|
国家对环境进行管理应当遵循的原则有( ) |
A.综合性原则 B.区域性原则 C.预测性原则 D.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E.科学性原则 |
|
以下关于国家环境主权原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国家环境主权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当然体现 B.国家环境主权原则具体表现为各国对其国内环境事务的最高权和对国际环境事务的平等参与权 C.对国家环境主权的限制只能依据国际法 D.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体权利 E.要从整体上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必然要求对各个国家的某些环境主权权利加以限制 |
|
关于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的重要国际公约有( ) |
A.《世界遗产公约》 B.《公海捕鱼及生态资源养护公约》 C.《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公约》 D.《联合国海洋公约》 E.《濒危物种贸易公约》 |
|
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的许可证有( ). |
A.规划许可证 B.开发许可证 C.建设许可证 D.生产销售许可证 E.排污许可证 |
|
A企业因向河流排放污水造成B通过网箱在河中饲养的鱼类和贝类受到污染损害。双方向环保部门请求处理污染损害引起的赔偿问题。环保部门在处理该纠纷时,有哪些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适用? |
|
|
简述环境民事诉讼的特点. |
|
|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的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对象分别是什么? |
|
|
简述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制度。 |
|
|
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
|
|
简述我国水资源保护的主要管理制度。 |
|
|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议定书是( ) |
A.京都议定书 B.蒙特利尔议定书 C.哥本哈根议定书 D.东京议定书 |
|
关于二氧化碳减排的议定书是( ) |
A.蒙特利尔议定书 B.京都议定书 C.鹿特丹议定书 D.伦敦议定书 |
|
按照化学性质可将固体废物分为( ) |
A.固态废物和半固态废物 B.一般废物和危险废物 C.工业废物、农业废物和生活垃圾 D.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
|
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重要宣言是( ) |
A.里约宣言 B.人类环境宣言 C.东京宣言 D.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是依据生态学的( ) |
A.“物物相关”律 B.“相生相克”律 C.“能流物复”律 D.“负载定额”律 |
|
现代环境法产生于( ) |
A.农业经济时期 B.畜牧业经济时期 C.工业革命时期 D.资本主义时期 |
|
《增长的极限》的代表性观点是( ) |
A.可持续发展理论 B.超越增长理论 C.零增长理论 D.世代间公平理论 |
|
退耕还林的基本原则是( ) |
A.统筹规划 B.突出重点 C.生态优先 D.因地制宜 |
|
我国《草原法》规定,草原所有权属于( ) |
A.国家所有 B.集体所有 C.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 D.国家所有、集体所有或个人所有 |
|
《21世纪议程》通过于( ) |
A.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B.哥本哈根会议 C.约翰内斯堡会议 D.第二次人类环境会议 |
|
提出生态学概念的是( ) |
A.萨克斯 B.布伦特兰夫人 C.科斯 D.伊.海克尔 |
|
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国际公约是( ) |
A.《伦敦倾废公约》 B.《维也纳公约》 C.《巴塞尔公约》 D.《京都议定书》 |
|
我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 |
A.1972年 B.1973年 C.1982年 D.1983年 |
|
固体废物管理的三化原则不包括( ) |
A.减量化 B.资源化 C.生态化 D.无害化 |
|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国际公约是( ) |
A.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维也纳公约 C.鹿特丹公约 D.奥胡斯公约 |
|
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中,除污染种类繁杂和污染扩散范围大之外,还有( ) |
A.污染危害的局部性 B.污染危害持续性强 C.污染危害难以控制 D.污染危害对人类影响的直接性 |
|
为弥补、恢复、更新自然资源的减少、流失或破坏而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收取的费用是( ) |
A.开发使用费 B.保护管理费 C.惩罚性收费 D.资源补偿费 |
|
“公害”一词最早提出是在( ) |
A.日本1896年《矿业法》 B.日本1896年《河川法》 C.美国1864年《煤烟法》 D.英国1913年《煤烟防治法》 |
|
国家实行特殊保护的土地是( ) |
A.建设用地 B.耕地 C.公共设施用地 D.未利用地 |
|
环境法中的“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 |
A.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B.同时规划、同时投资、同时验收 C.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建设 D.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验收 |
|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 )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 |
|
下列不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 |
A.酸雨 B.海啸 C.核污染 D.温室效应 |
|
按照环境的形成,可以把人类环境分为( )。 |
A.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B.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C.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 |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对象是( ) |
A.人类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B.环境管理关系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环境法律关系 |
|
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属于( ) |
A.采矿权 B.探矿权 C.矿业权 D.物权 |
|
引起酸雨的大气污染物是( ) |
A.二氧化碳 B.氮氧化物 C.二氧化氯 D.二氧化硫 |
|
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体现的生态规律是( ) |
A.“物物相关”律 B.“时空有益”律 C.“协调稳定”律 D.“负载定额”律 |
|
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资源补偿费的是( ) |
A.水资源费 B.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 C.森林植被恢复费 D.耕地闲置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