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学堂河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网上考试答案
下列判别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中,能在频域里判别系统稳定性的是______。 |
A.劳斯判据 B.胡尔维茨判据 C.奈奎斯特判据 D.以上均不是 |
|
系统的输出信号对控制作用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 ) |
A.开环有 B.都有 C.闭环有 D.都没有 |
|
|
A.线性时变系统 B.非线性系统 C.线性定常系统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
|
以同等精度元件组成的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其精度比较为( ) |
A.开环高 B.闭环高 C.一样高 D.相差不多 |
|
当系统已定、输出已知,要识别输入或输入中的有关信息,属于控制工程的( )方面的问题。 |
A.最优设计 B.系统分析 C.滤波与预测 D.最优控制 |
|
|
A.K>0 B.K<0 C.K>4 D.0 |
|
当输入、输出已知时,求出系统的结构参数(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属于控制工程的( )方面的问题。 |
A.滤波与预测 B.系统分析 C.系统辨识 D.最优控制 |
|
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相位角=___________.度 |
A.90 B.45 C.180 D.0 |
|
二阶欠阻尼系统瞬态响应指标中上升时间的定义为___________。 |
A.单位阶跃响应达到稳态值所需的时间 B.单位阶跃响应从零到第一次上升到稳态值时所需的时间 C.单位阶跃响应达到其稳态值的50%所需的时间 D.单位阶跃响应从稳态值的10%上升到90%所需的时间 |
|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欠阻尼情况是在下列哪种条件下发生的_______。 |
A.ξ=0 B.ξ=1 C.0<ξ<1 D.ξ>1 |
|
线性定常系统稳态响应反映了系统的_________。 |
A.稳定性和快速性 B.准确性 C.稳定性 D.快速性 |
|
传递函数 的极点是()。 |
A.-2,-3 B.3 C.2,3 D.-2 |
|
当系统已定、输出已知时,确定输入使得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属于控制工程的( )方面的问题。 |
A.系统辨识 B.最优控制 C.滤波与预测 D.系统分析 |
|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定 |
|
|
A.1 B.1,3 C.3 D.1,-3 |
|
输入量是一个恒定值,在扰动信号作用下系统的输出量保持不变,该系统是( ) |
A.程序控制系统 B.恒值控制系统 C.随动控制系统 D.闭环控制系统 |
|
|
A.稳定 B.不稳定 C.临界稳定 D.不确定 |
|
当输入已知、输出已知时,确定系统使得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属于控制工程的( )方面的问题。 |
A.系统辨识 B.系统分析 C.最优控制 D.最优设计 |
|
传递函数反映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它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_________。 |
A.初始条件 B.外部干扰信号 C.输入信号 D.控制对象的结构参数 |
|
函数之和的拉氏变换等于各函数拉氏变换之和,这是拉氏变换的_________性质。 |
A.积分性质 B.线性性质 C.微分性质 D.位移性质 |
|
用频域分析控制系统时,最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___________。 |
A.正弦函数 B.斜坡函数 C.阶跃函数 D.脉冲函数 |
|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过阻尼情况是在下列哪种条件下发生的_______。 |
A.ξ>1 B.ξ=1 C.ξ>0 D.ξ=0 |
|
瞬态响应的性能指标是根据下列哪种前提来定义的___________。 |
A.单位脉冲函数作用,零初始条件 B.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任意初始条件 C.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零初始条件 D.单位脉冲函数作用,任意初始条件 |
|
若某一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则该控制系统的稳态值为( ) |
A.0 B.1 C.1/3 D.∞ |
|
输入量是按已知的规律变化的,将输入量按其变化规律编制成程序,由程序控制系统运动。该系统是( ) |
A.恒值控制系统 B.随动控制系统 C.程序控制系统 D.开环控制系统 |
|
某一控制系统中存在的基本控制单元的传递函数为G(s)=1/(5s+1) ,该传递函数可以看作是______________。 |
A.延时环节 B.惯性环节 C.振荡环节 D.积分环节 |
|
以下性能指标中不能反映系统瞬态性能的指标为___________。 |
A.上升时间 B.峰值时间 C.调整时间 D.相位穿越频率 |
|
若单位反馈系统闭环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10/(0.1s+1) ,则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_______。 |
A.10/(0.1s-9) B.10/(0.1s+9) C.10/(0.1s-11) D.10/(0.1s+11) |
|
下面关于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
A.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系数为常数,而非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系数为时变函数 B.线性系统只有一个外加输入,而非线性系统有多少个外加输入 C.线性系统满足叠加原理,非线性系统不满足叠加原理 D.线性系统在实际系统中普遍存在,而非线性系统在实际中存在较少 |
|
传递函数G(s)= 的极坐标图为________。 |
A.抛物线 B.单位圆 C.点 D.不规则形状 |
|
|
A.2 B.-1 C.10 D.-10 |
|
|
A.5 B.0.5 C.1.25 D.2。5 |
|
系统输入量是未知的,要求输出量能迅速、平稳、准确地复现控制信号的变化规律,该系统是( ) |
A.开环控制系统 B.随动控制系统 C.程序控制系统 D.恒值控制系统 |
|
以下典型环节中,具有记忆功能的环节是______________。 |
A.惯性环节 B.微分环节 C.延时环节 D.积分环节 |
|
在系统中凡具有存储特点的元件,都具有____________的特性。 |
A.积分环节 B.微分环节 C.比例环节 D.延时环节 |
|
|
A.1/ω B.K/(ω×ω) C.1/(ω×ω) D.K/ω |
|
一阶系统K/(1+Ts) 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和 处的值为__________。 |
A.K/T B.KT C.-K/(T×T) D.K/(T×T) |
|
|
A.-arctan3ω B.-90度-arctanω C.90度-arctanω D.arctanω |
|
系统方块图如图所示,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______ __ __。 |
A.4/(2s+1) B.(8s+12)/(2s+1) C.8/(10S+13) D.2S+3 |
|
|
A.比例环节 B.延时环节 C.惯性环节 D.积分环节 |
|
正弦函数的拉氏变换为___________。 |
A.ω/(s+ω) B.s/(s+ω) C.ω/(s×s+ω×ω) D.s/(s×s+ω×ω) |
|
闭环控制系统是指系统中有______________。 |
A.反馈环节 B.惯性环节 C.PID调节器 D.积分环节 |
|
当系统已定、输入已知时,求系统的输出(响应),属于控制工程的( )方面的问题 |
A.系统分析 B.最优控制 C.最优设计 D.滤波与预测 |
|
输出不失真也不延迟,按比例反映输入量的典型环节称为_________。 |
A.比例环节 B.惯性环节 C.放大环节 D.非典型环节 |
|
|
A.0 B.2 C.3 D.∞ |
|
若某一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 1/(s(s+3),则该控制系统的稳态值为 |
A.0 B.1 C.1/3 D.∞ |
|
|
A.2 B.0.707 C.1.414 D.4 |
|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临界阻尼情况是在下列哪种条件下发生的_______。 |
A.ξ=0 B.0<ξ<1 C.ξ>1 D.ξ=1 |
|
|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定 |
|
下面控制系统的参数中,能直接反应系统阻尼特性的是___________。 |
A.最大超调量 B.峰值时间 C.调整时间 D.上升时间 |
|
什么是瞬态响应? |
|
|
什么是开环控制系统?它有何特点? |
|
|
什么是系统的时间响应?它有哪些部分组成? |
|
|
控制系统中常见基本环节有哪些? |
|
|
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特征根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有何影响? |
|
|
什么叫系统分析? |
|
|
什么叫相位裕度?其值大小对于控制系统有何意义? |
|
|
什么闭环控制系统?它有何特点? |
|
|
闭环控制系统的主要组成环节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
|
|
什么是时域分析法?它有哪些常用的试验信号? |
|
|
什么是系统的稳态误差?它与哪些主要因素有关? |
|
|
什么是传递函数? |
|
|
什么是最小相位系统? |
|
|
什么是控制系统的零点、极点?它们对控制系统有何影响? |
|
|
什么是程序控制系统? |
|
|
什么是劳斯判据? |
|
|
系统方框图的建立步骤有哪些? |
|
|
线性定常系统稳定的充分必条件是什么并例出三种常用的稳定性判据。 |
|
|
Bode图表示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有哪些优点? |
|
|
试述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主要特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试用欧拉方程推导单位正弦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 |
|
|
对机械系统而言,要建立其控制数学模型时通常将其简化为质量-__________-阻尼系统及其组合。 |
|
|
对于线性定常控制系统来说,常用性能分析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频域分析法和根轨迹法。 |
|
|
某一信号输入时,当时间趋于无穷大时,系统的输出为_________________。 |
|
|
控制系统按系统中传递信号的性质分为连续控制系统和________________两类。 |
|
|
要使二阶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必须合理地选择_____________和阻尼比。 |
|
|
一个常用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由瞬态响应和_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
|
|
控制系统按输入量的变化规律分为______________、程序控制系统和随动系统三类。 |
|
|
控制系统按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分为______________和非线性控制系统两类。 |
|
|
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实验法两种方法。 |
|
|
对机械系统而言,要建立其控制数学模型时通常将其简化为__________-弹簧-阻尼系统及其组合。 |
|
|
对机械系统而言,要建立其控制数学模型时通常将其简化为质量--弹簧- __________系统及其组合。 |
|
|
对于线性定常控制系统来说,常用性能分析方法主要有时域分析法、___________和根轨迹法。 |
|
|
常用函数中_______的拉氏变换为1. |
|
|
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以及系统内部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 |
|
|
判别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必须全部具______________。 |
|
|
控制系统按输入量的变化规律分为恒值控制系统、______________和随动系统三类。 |
|
|
控制系统按输入量的变化规律分为恒值控制系统、程序控制系统和______________三类。 |
|
|
控制系统按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分为线性控制系统和______________两类。 |
|
|
机械工程控制所研究的控制系统主要是线性、连续、__________控制系统。 |
|
|
从拉氏变换F(s)求时间函数f(t)的逆变换过程称为____________。 |
|
|
工程控制论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
|
|
试比较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有什么不同? |
|
|
什么是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
|
|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
|
|
试述建立一个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微分方程)基本步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系统已定、输出已知时,确定输入使得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属于控制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问题。 |
|
|
若函数的拉氏变换为5/[s(s+4)] ,原函数的终值为_________。 |
|
|
离散控制系统中的信号是______________信号。 |
|
|
控制系统按结构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_________________两类。 |
|
|
单位脉冲函数的拉氏变换为_____________。 |
|
|
当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能用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时,通常称此种系统是_________。 |
|
|
控制系统常用的基本环节中,不能单独存在的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利用拉氏变换的终值定理,可求得控制系统在时域中的稳态值及__________误差。 |
|
|
对于二阶振荡系统,只要____________取值适当就能获得良好的控制品质。 |
|
|
闭环控制系统也称为_____________控制系统。 |
|
|
表征系统稳定裕量的指标有幅值裕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线性定常系统对正弦输入的稳态响应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
|
|
连续控制系统中的信号是______________信号。 |
|
|
控制系统按结构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闭环控制系统两类。 |
|
|
函数之和的拉氏变换等于各函数拉氏变换之和,这是拉氏变换的_________性质。 |
|
|
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方法主要有分析法和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法。 |
|
|
频率特性的对数坐标图称为_________________。 |
|
|
系统输入量是未知的,要求输出量能迅速、平稳、准确地复现控制信号的变化规律,该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 |
|
|
人为地给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响应,并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去逼近,这种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
|
|
Bode稳定判据是利用开环系统的Bode图来判别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 |
|
|
表征系统稳定裕量的指标有___________和相位裕度。 |
|
|
在分析和设计一个控制系统时,最首要的任务是建立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 |
|
|
在过渡过程中,________是误差的主要组成部分。 |
|
|
_________是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