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郑州大学
奥鹏教育
国家开放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成人教育
联大学堂
江苏师大
青书学堂
 
   今天是: 全民学习吧,专业辅导,快速解决您的烦恼,详情请加微信:goodluckgold、QQ:3446094242
  当前位置: 联大学堂网上考试答案
       
 
QQ:3446094242
微信号:goodluckgold
课件学习、网上考试答案,如有需要,请加微信或QQ,全程辅导,为您排忧解难!!!
 
 
 
联大学堂安阳师范学院刑法网上考试答案
我国现行刑法开始施行的时间是( )
A.35503 B.35339 C.35612 D.35704
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其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是( )
A.阶级性 B.战斗性 C.同质救济性 D.调整、维护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处罚方法的严厉性
我国刑法对于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
犯罪行为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应受刑罚惩罚性 B.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 C.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刑事违法性
刑法解释,从解释的方法上分类,可分为( )
A.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B.立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C.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 D.学理解释和文理解释
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危害行为和时间、地点 D.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行为人已满( )
A.12周岁 B.14周岁 C.16周岁 D.18周岁 
李某与赵某有仇,欲伺机杀赵某。某日李某驾驶一辆货车,见前面一行人极像赵某,便驾车将该人撞死。后发现该人不是赵某,李某驾车逃跑。李某的行为属于( )
A.故意杀人罪 B.过失致人死亡罪 C.交通肇事罪 D.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又聋又哑的人犯罪,可以( )
A.从重处罚 B.从轻或减轻处罚 C.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D.从轻或减轻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 )负刑事责任
A.可以 B.应当 C.必须 D.法律有规定的
甲约乙去偷笔记本电脑,乙不敢去偷,但答应负责找销路。甲得手后将盗得的10台电脑交给乙,乙找到经营电子产品的丙,丙觉得电脑的来路不明,就以10000元的价格收购了价值45000元的电脑。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B.甲、乙、丙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C.乙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D.乙、丙的行为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共同犯罪
甲受乙教唆,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情节严重。甲、乙的犯罪属于( )
A.必要的共同犯罪 B.简单的共同犯罪 C.特殊的共同犯罪 D.任意的共同犯罪
我国刑法划分共同犯罪人种类的依据是( )
A.作用 B.作用为主,兼顾分工 C.分工 D.分工为主,兼顾作用
甲盗割正在使用中的通讯电缆致通讯中断,既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也符合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犯罪构成。甲的犯罪属于( )
A.吸收犯 B.连续犯 C.牵连犯 D.想象竞合犯
按照刑法的规定,追诉时效中断的条件之一是在追诉期限内( )
A.犯罪分子还有其他违法行为 B.犯罪分子又犯新罪 C.犯罪分子逃避侦查或者审判 D.犯罪分子阻止被害人向公、检、法机关提出控告
下列关于管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劳动中同工同酬 B.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C.可同时适用禁止令 D.刑期从判决宣告之日起计算
下列关于过失犯罪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的犯罪 B.过失犯罪既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 C.过失犯罪未造成严重结果的,可以按照犯罪未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对具有高度危险的过失行为,即使未造成法律规定的实害结果,也应当定罪
甲欲杀死赵某,掐赵某脖子致其休克后,甲以为赵某死亡,将其投入河中,赵某溺水而亡。甲的行为构成( )
A.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B.过失致人死亡罪 C.故意杀人罪(未遂) D.故意杀人罪(既遂)
下列情形中,属于故意杀人罪实行行为的是( )
A.甲为谋杀刘某而持刀潜入刘某家中隐藏、守候 B.乙为谋杀孙某购买一支手枪,以便杀孙某时使用 C.丙为谋杀赵某而在赵某饮用的茶水中投放毒药 D.丁为谋杀李某而花10万元雇佣杀手
甲意图杀死范某,持刀埋伏在范某家门口树林里。久等未见范某归来,因惧怕受到法律惩罚,弃刀回家。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抢劫正在使用中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运钞车的,视为‘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该解释属于( )
A.司法解释 B.有权解释 C.文理解释 D.当然解释
下列哪些案件不构成过失犯罪?
A.老师因学生不守课堂纪律,将其赶出教室,学生跳楼自杀 B.汽车修理工恶作剧,将高压气泵塞入同事肛门充气,致其肠道、内脏严重破损 C.路人见义勇为追赶小偷,小偷跳河游往对岸,路人见状离去,小偷突然抽筋溺毙 D.邻居看见6楼儿童马上要从阳台摔下,遂伸手去接,因未能接牢,儿童摔成重伤
刑法规定,在拐卖妇女、儿童过程中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仅定拐卖妇女、儿童罪。15周岁的甲在拐卖幼女的过程中,强行奸淫幼女。对此,下列( )选项是错误
A.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没有规定15周岁的人对拐卖妇女、儿童罪负刑事责任,所以,甲不负刑事责任 B.拐卖妇女、儿童罪重于强奸罪,既然15周岁的人应对强奸罪承担刑事责任,就应对拐卖妇女、儿童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以拐卖妇女、儿童罪与强奸罪实行并罚 C.拐卖妇女、儿童罪包含了强奸罪,15周岁的人应对强奸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认定为拐卖妇女、儿童罪 D.15周岁的人犯强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认定为强奸罪
甲与乙因情生仇。一日黄昏,甲持锄头路过乙家院子,见甲妻正在院内与一男子说话,以为是乙举锄就打,对方重伤倒地后遂发现是乙哥哥。甲心想,打伤乙哥哥也算解恨。关于甲的行为,下列( )选项是错误
A.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B.甲的行为属于方法错误,成立故意伤害罪 C.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伤害(未遂)罪,对乙哥哥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D.甲的行为不存在任何认识错误,理所当然成立故意伤害罪
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某扔下悬崖。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致死。关于本案,下列( )选项是正确
A.刘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B.刘某在本案中存在打击错误 C.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 D.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 )选项是错误的
A.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到医院救治。当晚,医院发生火灾,乙因无法行动而被烧死。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造成乙重伤休克。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隐匿罪迹,将乙扔入湖中,导致乙溺水而亡。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 D.甲与乙都对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食物后死亡。甲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哪些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A.参与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造成被运送人死亡的 B.参与绑架他人,致使被绑架人死亡的 C.参与强迫卖淫集团,为迫使妇女卖淫,对妇女实施了强奸行为的 D.参与走私,并在走私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造成缉私人员重伤的
关于故意与违法性的认识,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误以为买卖黄金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仍买卖黄金,但事实上该行为不违反刑法。甲有犯罪故意,成立犯罪未遂 B.甲误以为自己盗窃枪支的行为仅成立盗窃罪。甲对刑法规定存在认识错误,因而无盗窃枪支罪的犯罪故意,对甲的量刑不能重于盗窃罪 C.甲拘禁吸毒的陈某数日。甲认识到其行为剥夺了陈某的自由,但误以为刑法不禁止普通公民实施强制戒毒行为。甲有犯罪故意,应以非法拘禁罪追究刑事责任 D.甲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害,但不知是否违反刑法,遂请教中学语文教师乙,被告知不违法后,甲实施了该行为。但事实上刑法禁止该行为。乙的回答不影响甲成立故意犯罪
丁某盗窃了农民程某的一个手提包,发现包里有大量现金和一把手枪。丁某将真情告诉崔某,并将手枪交给崔某保管,崔某将手枪藏在家里。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丁某构成盗窃罪 B.丁某构成盗窃枪支罪 C.崔某构成窝藏罪 D.崔某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
下列选项中,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有( )
A.犯罪与刑罚必须由立法明确规定 B.禁止重法效力溯及既往 C.禁止采用习惯法 D.禁止对犯罪人判处绝对不定期刑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国公民犯罪,适用中国刑法的必要条件有( )
A.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处罚 B.犯罪地国家与我国订有引渡条约 C.该外国人在外国没有为此受过审判 D.我国刑法规定该罪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
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不作为成立条件的有( )
A.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 B.行为人没有实施任何行为 C.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 D.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
下列关于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中地位的表述,正确的( )
A.危害结果是某些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 B.危害结果是某些犯罪既遂的必备要件 C.行为犯的既遂不要求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 D.危险犯的既遂不要求实际危害结果的发生
下列犯罪中,属于特殊主体犯罪的有( )
A.贪污罪 B.故意杀人罪 C.私放在押人员罪 D.滥用职权罪
下列情形中,可以成立单位犯罪的有( )
A.甲设立公司,主要从事为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活动以牟利 B.乙与公司股东商议后,以公司名义走私香烟,所得收益归公司所有 C.丙为使其公司承建工程,向国有投资公司主管人员支付巨额回扣 D.丁以公司名义吸收公众存款,并将违法所得用来购买豪华别墅
关于罪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犯罪故意是罪过的一种表现形式 B.犯罪过失是罪过的一种表现形式 C.罪过的本质在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主观上应受到谴责 D.坚持罪过原则,意味着反对主观归罪
甲用枪射杀乙,乙中弹倒地。甲以为乙已死亡,遂弃“尸”于荒野。实际上,乙只是中弹受伤,并没有死亡。甲的行为属于( )
A.实行终了的未遂 B.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C.能犯未遂 D.不能犯未遂
甲指使乙重伤江某,乙同意后持钢管将江某打成轻伤,并在离开现场时为防止江某报警,勒令江某交出手机,对此,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
A.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B.甲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C.乙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D.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下列制度中,属于量刑制度的有( )
A.累犯 B.坦白 C.自首 D.假释
按照刑法的规定,不得假释的犯罪分子包括( )
A.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的某甲 B.因受贿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同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年的某乙 C.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某丙 D.因构成累犯而被从重处罚判处有期徒刑7年的某丁
立志做大事,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荣华富贵。
A.正确 B.错误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
A.正确 B.错误
道德的本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A.正确 B.错误
道德修养要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相联系。
A.正确 B.错误
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A.正确 B.错误
改革创新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A.正确 B.错误
人生的个人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A.正确 B.错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应当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A.正确 B.错误
文化复古主义是一种正确的对待传统道德的思潮。
A.正确 B.错误
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A.正确 B.错误
现代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 )
A.自然法思想 B.三权分立学说 C.心理强制学说 D.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根据相关统计,自《刑法修正案(八)》实施7个月来,公安机关查获的醉洒驾驶机动车案件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43.7%。这一数据变化反映了刑法的( )
A.规制机能 B.保障饥能 C.预防机能 D.保护机能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主要根据是( )
A..犯罪的一般客体 B.犯罪的同类客体 C.犯罪的直接客体 D.犯罪的对象
甲基于杀人故意实施的下列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是( )
A.甲劝乙乘坐长途汽车去山区旅行,乙旅行时因汽车坠崖死亡 B.甲在家中“作法”诅咒与其有矛盾的乙,后乙突发急病死亡 C.甲殴打乙致其轻伤,乙在去医院途中被高楼上坠落的花盆砸中死亡 D.甲持木棍对乙穷追不舍,乙迫不得已跳入冰冷的河中因痉挛而溺水死亡
在抢劫犯罪中,犯罪时间( )
A.是抢劫罪的必要要件 B.是抢劫罪的选择要件 C.是抢劫罪的加重情节 D.与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无关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
A.应当负刑事责任 B.不负刑事责任 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待治疗痊愈后再追究刑事责任
下列有关犯罪行为方式与罪过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作为是故意的,不作为是过失的 B.作为是故意的或过失的,不作为是过失的 C.作为是直接故意的,不作为是间接故意的或过失的 D.作为、不作为与故意、过失之间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
下列行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
A.走私毒品 B.贩卖毒品 C.决水 D.拐卖妇女、儿童
甲在教育自己的小孩时,因方法粗暴致其重伤。甲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的这种认识属于( )
A.对象认识错误 B.法律认识错误 C.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D.手段认识错误
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提示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 )
A.犯罪客体 B.犯罪客观方面 C.犯罪主体 D.犯罪主观方面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因不满父亲再婚,与之断绝往来。其父晚年孤身一人、身患重病时,甲拒绝照颐,情节恶劣,构成遗弃罪。在本案中,甲违反了( )
A.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B.职务要求的义务 C.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D.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甲喜新厌旧,欲杀害妻子乙后与情妇结婚,虽然明知其儿子丙有与乙在同一饭碗里吃饭的习惯,由于杀乙心切而不顾丙的死活,仍在乙的饭碗里投放毒药。结果乙、丙均中毒身亡。本案中甲对丙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根据我国的刑法学说和司法实践,最有可能排除某种犯罪故意的认识错误是( )
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B.对象认识错误 C.手段认识错误 D.客体认识错误
甲明知乙意图杀人,仍为其提供毒药。第二天,甲后悔,向乙索回毒药,遭乙拒绝,乙于当晚投毒杀人得逞,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预备的是( )
A.甲买回剧毒农药企图杀害妻子,后念及妻子多年情分,悄悄将农药处理掉了 B.乙以出卖为目的买到一婴儿,但尚未出手即被抓获 C.丙尾随从银行取款出来的刘某意图抢劫,在小区入口处被保安阻拦 D.丁乘某女不备,将其扑倒,意图强奸,却被该女制服
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对该条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没有造成损害的”犯罪中止,不构成犯罪 B.“应当免除处罚”是指不追究刑事责任 C.“造成损害”是指造成犯罪既遂结果以外的损害 D.“应当减轻处罚”是指应当在所触犯罪名的最低刑以下判处刑罚
医生甲意图杀死患者司某,将毒药给不知情的护士乙。乙粗心大意,未经检查就让司某服下毒药,司某中毒死亡。甲属于故意杀人罪的( )
A.教唆犯 B.帮助犯 C.间接正犯 D.直接正犯
甲、乙二人共同盗窃一辆价值20万元的汽车销赃得款6万元,甲分得5万元,乙分得l万元。关于此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甲、乙均应按照盗窃20万元处罚 B.对甲、乙均应按照盗窃6万元处罚 C.对甲按照盗窃6万元、乙按照盗窃l万元处罚 D.对甲按照盗窃5万元、乙按照盗窃1万元处罚
下列选项中,与盗窃罪存在法条竞合关系的是( )
A.侵占罪 B.贪污罪 C.诈骗罪 D.抢夺罪
使罪犯在有关人士帮助、监督、辅导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自由生活,减少该罪犯再次犯罪的机率。下列选项中较能体现这一观念的制度是( )
A.缓刑 B.管制 C.假释 D.减刑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解释规定:“刑法第228条、第342条、第410条规定的‘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以及有关行政法规中关于土地管理的规定。”这一解释属于( )
A.立法解释 B.有权解释 C.学理解释 D.类推解释
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构成必备要素的有( )
A.罪过 B.犯罪动机 C.危害结果 D.危害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下列哪些情形适用属地管辖原则?( )
A.外国人甲在中国境外打猎,因疏忽大意击中中国境内的外国公民斯某,致其重伤 B.外国人乙乘坐外国航空器,当该航空器进入中国领空时在该航空器上实施犯罪 C.中国人丙乘坐中国民用航空器,当该航空器进入外国领空时在该航空器上实施犯罪 D.中国人丁在中国境内打猎,因过于自信的过失造成中国境外外国公民布某重伤
下列选项中,危害行为和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有( )
A.甲为索取债务,将邹某关押在一居民楼里,邹某在逃跑时不慎摔死 B.乙在菜场卖菜时辱骂顾客王某,致王某情绪激动,心脏病突发而猝死 C.丙违章驾车,将行人赵某撞成重伤后逃跑,赵某因未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 D.丁将陶某打晕后以为其已经死亡,就将陶某抛掷到水库中,陶某溺水死亡
下列关于过失犯罪的说法,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有( )
A.过失犯罪可以成立未遂犯 B.过失犯罪不能成立共同犯罪 C.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D.不满16周岁的人对过失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下列犯罪中,不可能存在犯罪未完成形态的有( )
A.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B.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C.直接故意犯罪 D.间接故意犯罪
下列对于我国刑法第13条中“……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的理解,正确的有( )
A.避免给轻微的违法行为打上“犯罪”的标记 B.表明认定犯罪需要正确“定性”及合理“定量” C.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 D.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以集中力量惩罚“严重违法行为
下列情况中属于无意识或者无意志的行为,因而不可能构成犯罪的有( )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 C.人受到诱惑的行为 D.人在身体受到强制情况下的行为
下列犯罪中,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的有( )
A.盗窃罪 B.抢劫罪 C.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 D.故意杀人罪
关于犯罪故意、过失与认识错误的认定,下列( )选项是错误
A.甲、乙是马戏团演员,甲表演飞刀精准,从未出错。某日甲表演时,乙突然移动身体位置,飞刀掷进乙胸部致其死亡。甲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 B.甲、乙在路边争执,甲推乙一掌,致其被路过车辆轧死。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 C.甲见楼下没人,将家中一块木板扔下,不料砸死躲在楼下玩耍的小孩乙。甲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 D.甲本欲用斧子砍死乙,事实上却拿了铁锤砸死乙。甲的错误属于方法错误,根据法定符合说,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物,一切犯罪行为都会侵害到具体的人或者物,所以一切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B.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C.刑法中的“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D.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不作为形式的犯罪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应当是指( )
A.实足年龄(即周岁) B.以农历为计算标准 C.从过生日的当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 D.过生日的第二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 )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A.参与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造成被运送人死亡的 B.参与绑架他人,致使被绑架人死亡的 C.参与强迫卖淫集团,为迫使妇女卖淫,对妇女实施了强奸行为的 D.参与走私,并在走私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造成缉私人员重伤的
关于单位犯罪,下列( )选项是错误的
A.单位只能成为故意犯罪的主体,不能成为过失犯罪的主体 B.单位犯罪时,单位本身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构成共同犯罪 C.对单位犯罪一般实行双罚制,但在实行单罚制时,只对单位处以罚金,不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  D.对单位犯罪只能适用财产刑,既可能判处罚金,也可能判处没收财产
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包括( )
A.假想的犯罪 B.假想的不犯罪 C.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罪名和量刑上的误解 D.因果关系的错误
甲女与其嫂乙有仇,意图杀害其嫂乙。某日,乙生病,甲女假意对乙关心,为其煮面条吃,趁机在面条中撒入毒药。乙怀疑面中有毒药,遂将该面条给前去玩耍的邻居小孩丙食用。丙食用后中毒,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本案中( )
A.甲有杀乙的直接故意 B.对乙而言,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C.甲有杀丙的间接故意 D.乙有杀丙的间接故意
甲乘坐长途公共汽车时,误以为司机座位后的提包为身边的乙所有(实为司机所有);乙中途下车后,甲误以为乙忘了拿走提包。为了非法占有该提包内的财物(内有司机为他人代购的13部手机,价值2.6万元),甲提前下车,并将提包拿走。司机到站后发现自己的手提包丢失,便报案。公安人员发现甲有重大嫌疑,便询问甲,但甲拒不承认,也不交出提包。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甲误认为提包为遗忘物,所以,甲的认识错误属于事实认识错误 B.由于甲误认为提包为遗忘物,因而没有盗窃他人财物的故意,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甲的行为成立侵占罪 C.由于提包实际上属于司机的财物,所以,甲的行为成立盗窃罪 D.由于提包实际上属于司机的财物,而甲又没有盗窃的故意,所以,甲的行为不成立盗窃罪;又由于甲具有侵占遗忘物的故意,但提包事实上不属于遗忘物,所以,甲的行为也不成立侵占罪
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防卫过当的,其罪过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 B.紧急避险用于解决紧迫情况下合法利益之间的冲突 C.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对于“事后防卫”的,通常按照防卫过当处理
下列哪些事项属于超法规的正当化事由( )
A.被害人承诺 B.自助行为 C.正当防卫 D.紧急避险
大学与成才成完全正比,一流大学出一流的学生,三流的大学出三流的学生。
A.正确 B.错误
改革创新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A.正确 B.错误
道德对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动的。
A.正确 B.错误
持久深沉的道德力量,对于我们成长成才作用不大。
A.正确 B.错误
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如果有信仰的话,只信仰金钱和自己。
A.正确 B.错误
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才图。远大理想解决不了当前的实际问题,所以是无用的。
A.正确 B.错误
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A.正确 B.错误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A.正确 B.错误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要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A.正确 B.错误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A.正确 B.错误
全民学习吧
加微信:goodluckgold,QQ:3446094242,轻松辅导,学习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