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学堂周口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网上考试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将人视为文之本原,这种思想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文自人,( ),文写人,文为人。 |
|
|
《论语·泰伯》曰:“兴于《诗》,立于礼,( )。” |
|
|
《庄子·渔父》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能动人。”这句话对文学创作的启示是,文学家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自己和读者。 |
|
|
“( )”强调的是,后人阅读有关诗书,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社会背景,才能读懂作品。 |
|
|
陆机《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 )专篇。 |
|
|
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 ),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对诗歌产生的原因和诗歌的功能做了精辟阐述。 |
|
|
陈子昂说:“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 ),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指出齐梁文学日趋艳丽的弊病,强调文学作品要有“兴寄”的属性。 |
|
|
严羽《沧浪诗话》云:“( ),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指出作诗重在塑造生动鲜明的意象,而不能一味地用典和说理。 |
|
|
方苞的“( )”说强调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在实质上与唐宋以来的“文道”说是一脉相承的。 |
|
|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开门见山即论述了小说与“( )”的关系。 |
|
|
在中国古代文论的演变历程中,唐宋是古代文论的( )。 |
A.奠基时期 B.成熟时期 C.深化时期 D.总结时期 |
|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句话出自( )。 |
A.《左传》 B.《礼记》 C.《论语》 D.《诗品》 |
|
下列篇章中不属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的是( )。 |
A.《征圣》 B.《正纬》 C.《辨骚》 D.《明诗》 |
|
( )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说法,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意境理论。 |
A.柳宗元 B.司空图 C.僧皎然 D.刘禹锡 |
|
下列的( )与明清时期的“性灵”说关系不大。 |
A.袁宏道 B.袁枚 C.王士禛 D.赵冀 |
|
儒家虽然也意识到“言不尽意”的情况,但儒家通过经典来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在根本上是信任语言的表达能力的。() |
A.正确 B.错误 |
|
庄子的“物化”说强调物我合一、物我两忘,是后世诗学情景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
A.正确 B.错误 |
|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 |
A.正确 B.错误 |
|
刘勰“体性”论的核心是讨论影响文学风格的客观因素。() |
A.正确 B.错误 |
|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黄庭坚的诗学理念,“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实现这种理念的方法。() |
A.正确 B.错误 |
|
(孔子)兴观群怨 |
|
|
(钟嵘)直寻 |
|
|
(吕本中)活法 |
|
|
(李贽)童心 |
|
|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发愤”说。 |
|
|
简述宋代文论中的“文道”说。 |
|
|
简述叶燮的“才胆识力”说。 |
|
|
结合《人间词话》具体语句,论述王国维的“境界”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