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学堂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屈光与验光学网上考试答案
为了减少像差,产生融像,配框架眼镜时应将双眼屈光参差控制在( )之内。 |
A. 1.00D B. 1.50D C. 2.00D D. 2.50D |
|
( )可判断被检者的隐斜视或斜视的方向和程度,但不能区别是隐斜视还是斜视。 |
A. 集合近点检查 B. 眼外肌运动检查 C. 遮盖-去遮盖试验 D. 交替遮盖试验 |
|
如果矫正视力为0.8,那么JCC验证散光轴向时应选择( )那一行为视标。 |
A. 0.2 B. 0.8 C. 0.6 D. 1.0 |
|
雾视后晶体的屈光力比原来( )。 |
A. 变大 B. 不变 C. 变厚 D. 变小 |
|
最小调节幅度的计算公式为( )。 |
A. Amp=15—年龄/4 B. Amp=18—年龄/4 C. Amp=25—年龄/4 D. Amp=30—年龄/4 |
|
老视一般在( )以后开始出现的。 |
A. 30岁 B. 40岁 C. 50岁 D. 60岁 |
|
调节幅度是指( )。 |
A. 远点与近点的差(以米为单位) B. 远点与近点的倒数差(以米为单位) C. 远点与近点的差的倒数(以米为单位) D. 远点与近点的差的倒数(以厘米为单位) |
|
近点是( )。 |
A. 人眼放松时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 B. 人眼尽最大努力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 C. 屈光矫正后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 D. 雾视后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 |
|
-4.00屈光度近视眼的远点应在眼前( )处。 |
A. 12.5cm B. 25cm C. 8cm D. 4cm |
|
对出现严重试戴不适的被检者应( )。 |
A. 减小其屈光度 B. 轴位定在90 C. 轴位定在135 D. 所配镜柱镜轴位尽量靠向原镜 |
|
开具散光处方时一般按( )是顺序开具。 |
A. 从球镜至柱镜轴向至柱镜度数 B. 从球镜至柱镜度数至柱镜轴向 C. 从柱镜轴向至球镜至柱镜度数 D. 从柱镜度数至球镜柱镜轴向 |
|
( )的被检者易于出现试戴不适。 |
A. 屈光度较小者 B. 散光度数较小者 C. 散光度数较大者 D. 轴位在水平或垂直位置者 |
|
雾视后物像聚集于( )。 |
A. 视网膜上 B. 视网膜后 C. 视网膜前 D. 巩膜上 |
|
色觉异常者( )。 |
A. 不应用双色试验法 B. 也可以用双色试验法 C. 绝对不能用双色试验法 D. 必须双眼同时查双色试验 |
|
双色试验时如果红色清楚,那么应( )。 |
A. 加+0.25D B. 减+0.25D C. 加+0.50D D. 减+0.50D |
|
( )是双色试验时注视的顺序。 |
A. 只看红色视标 B. 只看绿色视标 C. 先看绿色视标,再看红色视标,再看绿色视标 D. 先看绿色视标,再看红色视标 |
|
使用交叉柱镜比较前后两面清晰度是否相同时( )。 |
A. 两面一定要同样清晰 B. 两面一定要同样模糊 C. 同样模糊与同样清晰均可 D. 一面清晰一面模糊即可 |
|
常用的交叉柱镜有( )两种。 |
A. ±0.25DC与±0.75DC B. ±0.50DC与±0.75DC C. ±0.75DC与±1.00DC D. ±0.25DC与±0.50DC |
|
交叉柱镜是由( )构成的。 |
A. 两个度数向等,符号相同的球镜片轴位平行叠加在一起 B. 两个度数向等,符号相同的柱镜片轴位平行叠加在一起 C. 两个度数向等,符号相反的柱镜片轴位垂直叠加在一起 D. 两个度数向等,符号相反的柱镜片轴位平行叠加在一起 |
|
散光的( )是用交叉柱镜来精确确定的。 |
A. 轴向 B. 轴向和度数 C. 度数 D. 有无 |
|
( )是用散光表测试时应注意的事情。 |
A. 宽度 B. 均匀性及浓淡之分 C. 颜色变化 D. 长度 |
|
( )指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 |
A. 调节幅度 B. 调节远点 C. 调节近点 D. 调节范围 |
|
当眼的( ),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固有的弹性变凸,其屈折力自动加强,这种状态即为眼的调节状态。 |
A. 睫状肌收缩 B. 睫状肌舒张 C. 括约肌收缩 D. 括约肌舒张 |
|
近视眼在看远时,由于物像落在( ),而不能出现调节。 |
A. 视网膜上 B. 视网膜后 C. 晶体上 D. 视网膜前 |
|
人眼的远点是( )。 |
A. 放松时所能看清的最远点 B. 尽最大努力所能看清的最远点 C. 屈光矫正后所能看清的最远点 D. 雾视后所能看清的最远点 |
|
影响调节作用的两个因素是( )。 |
A. 晶体的厚度 B. 晶体的大小 C. 晶体的可塑性及睫状肌的收缩力量 D. 睫状肌的收缩力量 |
|
远近视力都大于1.0时眼的屈光状态大约为( )。 |
A. 正视眼 B. 近视眼 C. 远视眼 D. 正视或轻度远视 |
|
负镜法测定AMP时,最后所添加的( )就是调节幅度。 |
A. 正镜片 B. 负镜片 C. 负镜度总和 D. 负镜度总和的一半 |
|
推进法测量AMP时,视标停止移动后应测量( )。 |
A. 视标到眼睛平面的距离 B. 视标到角膜的距离 C. 视标到晶体的距离 D. 视标到视网膜的距离 |
|
( )是老光镜片的种类。 |
A. 单光与渐进镜片 B. 双光与渐进镜片 C. 单光与双光镜片 D. 单光、双光与渐进镜片 |
|
双眼平衡的前提是( )。 |
A. 双眼雾视+0.75D B. 双眼雾视+0.50D C. 双眼雾视+1.00D D. 雾视的视力达到0.6—0.8 |
|
( )是双眼平衡的目的。 |
A. 平衡双眼的度数 B. 平衡双眼的视力 C. 等同双眼的刺激 D. 缩小双眼的屈光差别 |
|
正视眼的远点在( )。 |
A. 50米处 B. 无限远处 C. 100米处 D. 200米处 |
|
在67cm检影时,发现有逆动光带,则该被检眼不可能为( )。 |
A. -2.00DS B. -1.00DS C. -1.75DS D. -2.50DS |
|
在50cm检影时为中和状态,则在67cm检影时观察其影动为 ( )。 |
A. 顺动 B. 逆动 C. 中和 D. 无影动 |
|
一般情况下,模拟眼后调至-4.00近视状态,如果要形成-7.00DS的高度近视眼,则应在模拟眼前加的镜片是( )。 |
A. +3.00DS B. +5.00DS C. -5.00DS D. -3.00DS |
|
中老年(大于40岁)散光被检者,经常抱怨经常换镜是由于其角膜和晶状体等屈光介质发生了改变,导致其( )发生了该变,逐渐由顺规转向逆规。 |
A. 近视度数 B. 远视度数 C. 散光度数及轴向 D. 老视度数 |
|
当双眼球镜或任何子午线柱镜的屈光力差异在( )范围时,称为生理性屈光参差。 |
A. <1.00D B. ≥1.00D C. ≥1.50D D. ≥2.50D |
|
为了减少像差,产生融像,配框架眼镜时应将双眼屈光参差控制在( )之内。 |
A. 1.00D B. 1.50D C. 2.00D D. 2.50D |
|
远视顾客处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 |
A. 年龄 B. 用眼需求 C. 临床症状 D. 以上说法均正确 |
|
儿童屈光不正者,验光前必须使用( )充分麻痹睫状肌,避免误诊。 |
A. 阿托品凝胶 B. 环戊酮 C. 托吡卡胺 D. 复方托吡卡胺 |
|
处方-2.00DS+1.00DCAX180代表散光眼的类型是?( ) |
A. 顺规散光 B. 逆规散光 C. 混合散光 D. 单纯近视散光 |
|
当老年人形成单眼视状态,其矫正方式为( )。 |
A. 双眼足矫 B. 双光镜矫正 C. 渐变镜矫正 D. 保持单眼视状态 |
|
老年人进行单眼视矫正时,主视眼常常矫正为( ),非主视眼为( )。 |
A. 近用,近用 B. 远用,远用 C. 远用,近用 D. 近用,远用 |
|
验光处方内容包括( )。 |
A. 顾客信息 B. 验光结果 C. 瞳距 D. 以上均包括 |
|
主视眼是在双眼视物中起( )作用的眼,是( )形成的。 |
A. 主导作用,先天 B. 主导作用,后天 C. 辅助作用,先天 D. 辅助作用,后天 |
|
远视眼配镜后仍感觉视疲劳,其常见原因为( )。 |
A. 远视过矫 B. 远视欠矫 C. 远视足矫 D. 配戴方式不正确 |
|
处方OS:+2.00DS/-1.00DCX180代表的含义是?( ) |
A. 右眼处方 B. 左眼处方 C. 混合散光处方 D. 复性近视散光 |
|
成人屈光状态基本稳定,对新眼镜的适应能力变差,更换新眼镜时,应( )。 |
A. 原度数保持不变 B. 在适应的前提下尽量接近原处方 C. 重新验光,按MPMVA的结果给予配镜 D. 建议配戴角膜接触镜 |
|
中老年近视戴镜者,抱怨戴原镜最近不舒适,易疲劳,要求重新更换眼镜,处理原则为( )。 |
A. 原度数保持不变 B. 在适应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近视度数 C. 重新验光,按MPMVA的结果给予配镜 D. 建议配戴角膜接触镜 |
|
常用的眼镜处方缩写中,“Add”表示( )。 |
A. 球镜焦度 B. 柱镜焦度 C. 近阅读附加 D. 棱镜度 |
|
关于注导眼的论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主导眼是在双眼视物中起主导作用的眼 B. 主导眼是先天形成的 C. 主导眼是后天形成的 D. 主导眼形成与眼屈光不正程度有关 |
|
若验光过程中调节参与进来了,会造成( )。 |
A. 近视度数偏高 B. 远视度数偏高 C. 散光度数偏高 D. 近视度数偏低 |
|
常用的眼镜处方缩写中,“AX”或“×”表示( )。 |
A. 球镜焦度 B. 柱镜焦度 C. 柱镜轴向 D. 棱镜度 |
|
老视的发生主要是由下列哪种组织的变化引起( )。 |
A. 晶状体 B. 睫状体 C. 巩膜 D. 角膜 |
|
红绿双色试验,红绿平衡时要求( )。 |
A. 红色背景中的视标清晰 B. 绿背景中的视标清晰 C. 红绿背景中的视标一样清晰 D. 红绿背景中的视标模糊 |
|
红绿双色试验时,绿色半视标清晰,则需( ),直到红绿一样清。 |
A. 加-0.25DS或减+0.25DS B. 减-0.25DS或加+0.25DS C. 加-0.25DC D. 减-0.25DC |
|
老视的临床症状不包括( )。 |
A. 视近不清 B. 视近疲劳 C. 阅读物移远 D. 喜欢闭一只眼阅读 |
|
在对青少年的远视眼进行检影时,一定让被检眼平视看远,其目的是减少调节因素所产生的误差,如果有调节产生,则检影结果比实际结果的数值?( ) |
A. 偏低 B. 偏高 C. 不变 D. 无影响 |
|
远雾视法的目的是使( ),便于达到最佳视力之最大正镜。 |
A. 调节增加 B. 调节放松 C. 睫状肌收缩 D. 晶体屈光力增强 |
|
为了放松调节,雾视时需在被检眼前加正镜,其正镜量一般为( )。 |
A. <+0.75S B. +0.75~1.50DS C. >+1.50DS D. 越大越好 |
|
静态检影中,被检者要观察( )。 |
A. 检影镜上的视标 B. 检查者的眼睛 C. 5米处视标 D. 40cm处视标 |
|
在雾视过程中,如果视标变清晰,应( ),使视标处于持续性模糊状态。 |
A. 加-0.25DS或减+0.25DS B. 加-0.25DC减+0.25DC C. 减-0.25DS或加+0.25DS D. 加+0.25DC或减-0.25DC |
|
下列哪一项不是手持交叉柱镜的用途是( )。 |
A. 判断眼睛有无散光 B. 判断散光的大概轴向 C. 对散光初始值进行校准 D.确定调节幅度的大小 |
|
实施雾视时,雾视时间一般为( )。 |
A. <3分钟 B. 3~5分钟 C. >10分钟 D. 雾视时间越长越好 |
|
雾视时,在被检眼前加一定量的正镜,使物像的焦点移到视网膜前,形成( )状态。 |
A. 人工近视 B. 人工远视 C. 混合散光 D. 单纯性散光 |
|
如何判断检影达到中和状态?( ) |
A. 继续添加+0.25DS或-0.25DS镜片,出现影动反转 B. 用凹面镜检影也为中和 C. 检影镜前倾会观察到顺动 D. 以上说法均正确 |
|
如果一患者检影时映光为顺动,则应选择要加的镜片是( )。 |
A. -1.00D B. +1.00D C. 0.00D D. -2.00D |
|
无穷远检影时,看到顺动,说明眼的屈光状态可能是( )。 |
A. 远视眼 B. 正视眼 C. 近视眼 D. 高度近视眼 |
|
在67cm处检影时,当在眼前加-0.50D时,影动从逆动变为中和状态,则此被检眼屈光不正度数是( )。 |
A. -1.00D B. -1.50D C. -2.00D D. -2.50D |
|
对于交流不畅的低龄儿童或者聋哑人,为了得到准确的屈光不正度数,可以作为客观验光主要依据的是( )。 |
A. 检影 B. 插片 C. 综合仪验光 D. 主观验光 |
|
眼球中起“镜头”作用的是( )。 |
A. 角膜 B. 巩膜 C. 结膜 D. 葡萄膜 |
|
高度近视的遗传方式为( )。 |
A. 常染色性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伴性遗传 D. 多基因遗传 |
|
近视眼的表现下述不正确的是( )。 |
A. 远视力下降,近视力可正常 B. 高度近视者有眼球突出 C. 容易出现视力疲劳 D. 高度近视者有眼前黑影飘动 |
|
远视眼的表现下述错误的是( )。 |
A. 远近视力下降 B. 假性近视 C. 常伴有外斜视 D. 容易出现视力疲劳 |
|
弱视的表现不包括( )。 |
A. 拥挤现象 B. 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差 C. 眼球有器质性病变 D. 可合并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或斜视 |
|
散光眼的表现下述错误的是( )。 |
A. 眯眼 B. 歪头 C. 视力下降且矫正视力差 D. 没有视疲劳症状 |
|
远近视力均小于1.0时,眼的屈光状态大致为( )。 |
A. 远视、复性远散或有眼疾 B. 近视、复性远散或有眼疾 C. 近视、复性近散或有眼疾 D. 近视、近视散光或有眼疾 |
|
女性,50岁,其正常的调节幅度为( )。 |
A. 2.50D B. 4.00D C. 5.00D D. 7.00D |
|
一眼近视,一眼远视的屈光参差为( )。 |
A. 复性屈光参差 B. 单纯近视屈光参差 C. 混合性屈光参差 D. 散光性屈光参差 |
|
眼光学系统引起规则散光的主要原因是( )。 |
A. 角膜 B. 晶状体 C. 光轴歪斜 D. 玻璃体 |
|
生理性散光是指上下睑对角膜持续性压迫,使角膜产生( )屈光性较强的散光。 |
A. 垂直向 B. 水平向 C. 左右向 D. 斜向 |
|
不规则散光处理首选( )。 |
A. 框架眼镜 B. 硬性角膜接触镜 C. 软性角膜接触镜 D. 屈光手术 |
|
老视验配的基础条件是( )。 |
A. 远屈光不正全矫正 B. 远屈光不正不矫正 C. 矫正视力达到1.0 D. 矫正视力达到1.5 |
|
老视眼的配镜处方( )。 |
A. 一定是正球镜 B. 可能是负球镜 C. 一定是负球镜 D. 一定不是平光度数 |
|
注视距离为33cm,调节需求为( )。 |
A. 2.50D B. 30.00D C. 3.00D D. 0.30D |
|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传统老视矫正方法是( )。 |
A. 单焦老视眼镜 B. 双焦眼镜 C. 三焦眼镜 D. 渐变焦眼镜 |
|
老视的症状说法错误的是( )。 |
A. 长时间近读后忽然看远,发生短时间视力模糊 B. 在照明不足或阅读物对比度不足情况下,目标更加模糊 C. 长时间阅读诱发头痛、眼胀、恶心等 D. 看不清小字阅读物,被迫将目标移近 |
|
老视的程度主要取决于( )。 |
A. 屈光不正 B. 年龄 C. 用眼习惯 D. 服用药物 |
|
双眼验光试片的度数不平衡,导致优势眼的清晰度弱于辅助眼时,则可能会发生( )。 |
A. 视疲劳 B. 眼位异常 C. 复视 D. 视觉习惯的颠倒性干扰 |
|
综合验光仪验光盘上,每旋球镜粗调手轮一挡,增减( )球镜焦度。( ) |
A. 0.25D B. 2.00D C. 1.00D D. 3.00D |
|
在调节静止的情况下,平行光线入眼后不能形成焦点称为( )。 |
A. 近视 B. 远视 C. 老视 D. 散光 |
|
在老视矫正时,须首先了解被测者习惯的阅读距离,从而确定被测眼的( )。 |
A. 调节幅度 B. 附加光度 C. 调节需求 D. 近用瞳距 |
|
注视距离为45cm,调节需求为( )。 |
A. 2.10D B. 2.20D C. 2.30D D. 2.50D |
|
超过40岁后,在视近时眼的储备调节已逐渐不足眼调节幅度的( ),就会逐渐发生视近困难。 |
A. 1/3 B. 1/2 C. 1/5 D. 1/4 |
|
偏振平衡视标检测,诉下排视标较上排视标清晰,下一步调整方法为( )。 |
A. 右眼减少-0.25D B. 左眼减少-0.25D C. 右眼增加-0.25D D. 左眼增加-0.25D |
|
偏振平衡视标检测,上排视标与下排视标清晰度一致,说明( )。 |
A. 右眼近视过矫远视欠矫 B. 左眼近视过矫远视欠矫 C. 双眼矫正平衡 D. 双眼正矫不平衡 |
|
被测眼认定散光盘钟面11.5点的标线清晰,柱镜轴位应放置在( )。 |
A. 160° B. 155° C. 165° D. 105° |
|
右眼前置底向下棱镜,形成分视以后,双眼注视同一视标时,可以看到上下两个视标,上方视标为( )所见。 |
A. 优势眼 B. 左眼 C. 双眼 D. 右眼 |
|
内置辅镜WMH表示( )。 |
A. 无色水平马氏杆透镜 B. 红色水平马氏杆透镜 C. 无色垂直马氏杆透镜 D. 红色垂直马氏杆透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