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学堂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卫生统计学网上考试答案
统计学的主要作用是() |
A.使分析更为简单 B.避免计算出现错误 C.改善数据质量 D.克服个体变异的影响 E.探测随机现象的规律 |
|
统计描述结果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A.统计指标、统计表和统计图 B.描述数据特征 C. P值 D.概率分布 E.抽样误差 |
|
研究中的观察单位是指() |
A.总体 B.样本 C.全部对象 D.影响因素 E.个体 |
|
样本是总体的() |
A.有价值的部分 B.有意义的部分 C.有代表性的部分 D.任意—部分 E.典型部分 |
|
调查某社区居民的舒张压情况,在测得每个居民血压值的基础上,定义舒张压≥90mmHg即为高血压,发现1018名居民中有108名高血压患者和910名非高血压患者。欲分析该社区居民高血压的患病情况,所用资料的类型是() |
A.计量资料 B.分类资料 C.半定量资料 D.等级资料 E.计数资料 |
|
用某新药治疗肿瘤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恶化和死亡,变量类型是() |
A.定量变量 B.数值变量 C.定性变量 D.无序分类变量 E.有序分类变量 |
|
统计量是指() |
A.总计总体数据得到的量 B.反映总体统计特征的量 C.根据总体中的全部数据计算出的统计指标 D.使用参数估计出来的指标 E.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的统计指标 |
|
随机事件的概率为() |
A.P=1 B.P=0 C.P=-0.5 D.0≤P≤1 E.P<0.5 |
|
抽样调查的目的是() |
A.研究误差 B.研究总体统计量 C.研究典型案例 D.研究样本统计量 E.样本推断总体参数 |
|
属于有序分类变量的是() |
A.民族 B.血型 C.职业 D.尿蛋白结果 E.身高 |
|
均数与标准差适用于以下哪类资料() |
A.正态分布资料 B.负偏态分布资料 C.不对称分布的资料 D.频数分布类型不明的资料 E.正偏态分布资料 |
|
描述—组正态资料的离散趋势时,以下哪种指标最适宜() |
A.标准误 B.均数 C.极差 D.变异系数 E.标准差 |
|
—组数据中20%为3,60%为2,10%为1,10%为0,则其平均数为() |
A.1.5 B.1.9 C.2.1 D.2.3 E.2.5 |
|
散点图表示的是() |
A.相互独立的统计指标的大小 B.事物各部分比重的大小 C.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 D.事物的数量在地域上的分布 E.两事物间的相关关系 |
|
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数后,则() |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D.两者均改变 E.两者的变化情况不定 |
|
制作频数表的主要目的是() |
A.进行统计推断 B.参数估计 C.假设检验 D.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E.观察数据的分布规律 |
|
一群7岁男孩身高标准差为5cm,体重标准差为3kg,则二者变异程度相比() |
A.身高变异大于体重 B.身高变异小于体重 C.身高变异等于体重 D.身高变异不等于体重 E.无法比较 |
|
已知患有某种疾病的患者潜伏期(天)分别是6,13,5,<4,>10,则潜伏期的中位数是指() |
A.4 B.5 C.6 D.6.5 E.7 |
|
概率分布表示的是() |
A.样本具有的特征 B.数据具有的特征 C.偶然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D.随机现象发生的规律性 E.以上说法都不对 |
|
某地120名儿童接种某疫苗后的抗体滴度结果显示,滴度1:20的有20人,滴度1:40的有30人、滴度1:80的有25人、滴度1:160的有23人、滴度1:320的有22人,描述抗体滴度平均的指标是() |
A.中位数 B.几何均数 C.算术均数 D.平均数 E.众数 |
|
对数正态分布数据作何种变化后将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
A.自然对数变换 B.先自然对数变换再标准化 C.先标准化再自然对数变换 D.标准化变换 E.常用对数变换 |
|
关于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中,常用均数、标准差法或百分位数法,两者的关系是() |
A.结果完全相同 B.结论不同 C.前者较宽,后者较窄 D.对于正态分布资料,两者均可用 E.对于偏态资料,只能使用百分位数法 |
|
对于医学参考值范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参考值范围是对称的 B.必须包括总体中95%的个体 C.超出范围的个体是异常的 D.应当来自于同质人群 E.计算时需同时计算上界和下界 |
|
在上海市随机抽查129例男婴出生体重均数为3.2kg,标准差为0.4kg,则送论上99%男婴出生体重在什么范围() |
A.(2.176,4.232) B.(2.416,3.984) C.(2.176,3.984) D.(2.544,3.856) E.(2.176,3.856) |
|
关于医学参考值范围宽度,使用中应注意() |
A.参考值范围若较窄,则假阳性可能性大 B.参考值范围若较宽,则假阳性可能性大 C.参考值范围宽度若适中,则假阳性和假阴性可能性均较大 D.应当根据专业知识,决定计算参考值范围时的参数 E.应当同时降低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 |
|
对数正态分布是—种() |
A.右偏态分布 B.左偏态分布 C.正态分布 D.近似正态分布 E.对称分布 |
|
要评价某市一名8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宜选用的统计方法是() |
A.用该市8岁男孩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作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用身高均数的95%可信区间来评价 D.用身高均数的99%可信区间来评价 E.统计学方法不能确定 |
|
某地农民月平均收入(元)的均数为1000,标准差为200,且服从正态分布,求该地农民月平均收入95%的参考值范围() |
A.(800,1200) B.(1000,1200) C.(600,1400) D.(800,1000) E.(700,1300) |
|
计算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范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用均数、标准差法 B.只能用百分位数法 C.只能用均数、标准差法 D.不能用百分位数法 E.不能用均数、标准差法 |
|
某地农民月平均收入(元)的均数为1000,标准差为200,且服从正态分布,该地农民平均收入在1000~1400元之间的人数的百分比为() |
A.5% B.10% C.47.5% D.50% E.95% |
|
如果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能够使不能治愈的疾病得到缓解并延长生命,则应发生的情况是() |
A.该病患病率增加 B.该病患病率减少 C.该病的发病率增加 D.该病的发病率减少 E.该疾病的死因构成比增加 |
|
计算乙肝疫苗接种后血清学检查的阳转率,分母为() |
A.乙肝易感人数 B.平均人口数 C.乙肝疫苗接种人数 D.乙肝患者人数 E.乙肝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人数 |
|
计算标准化死亡率的目的是() |
A.减少死亡率估计的偏倚 B.减少死亡率估计的抽样误差 C.便于进行不同地区死亡率的比较 D.消除各地区内部构成不同的影响 E.便于进行不同时间死亡率的比较 |
|
已知男性的钩虫感染率高于女性,今欲比较甲乙两乡居民的钩虫感染率,但甲乡女性居多,而乙乡男性居多,适当的比较方法是() |
A.两个率直接比较 B.两个率间接比较 C.直接对感染人数进行比较 D.计算标准化率比较 E.不具备可比性 |
|
甲县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比乙县高,经标准化后甲县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比乙县低,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甲县的诊断水平高 B.甲县的肿瘤防治工作比乙县好 C.甲县的人口健康水平高 D.甲县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更小 E.甲县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更大 |
|
相对危险度RR的计算方法是() |
A.两个标准化率之比 B.两种不同疾病的发病人数之比 C.两种不同疾病患病率之比 D.两种不同疾病发病率之比 E.两种不同条件下某疾病发生的概率之比 |
|
比数比OR值表示的是() |
A.两个标准化率的差别大小 B.两种不同疾病的发病率差别程度 C.两种不同疾病患病率差别程度 D.两种不同疾病的严重程度 E.两种不同条件下某疾病发生的危险性程度 |
|
计算患病率时的平均人口数的计算方法是() |
A.年初人口数和年末人口数的平均值 B.全年年初的人口数 C.全年年末的人口数 D.生活满一年的总人口数 E.生活至少在半年以上的总人口数 |
|
死因构成比反映的是() |
A.各种疾病发生的严重程度 B.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C.疾病在人群的分布情况 D.各种死因的相对重要性 E.各种疾病的死亡风险大小 |
|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是() |
A.患病率高于发病率 B.患病率低于发病率 C.计算患病率不包括新发病例 D.发病率更容易获得 E.患病率与病程有关 |
|
描述历年两个地区结核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合适的统计图是() |
A.圆图 B.百分条图 C.箱式图 D.线图 E.直方图 |
|
为了考察性别与体重的关系,宜选择的图形为() |
A.线图 B.饼图 C.散点图 D.直方图 E.直条图 |
|
—次体检后算得的5所小学的5个肝炎患病率比较时,应用() |
A.线图 B.构成图 C.直条图 D.直方图 E.半对数线图 |
|
为了考察泰坦尼克号邮轮死亡人数中各舱乘客(一等舱、二等舱、三等舱.船员舱)所占的比例,宜选择的图形为() |
A.直方图 B.直条图 C.散点图 D.线图 E.圆图 |
|
比较甲、乙、丙三地区某年度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情况,可用() |
A.直条图 B.线图 C.直方图 D.圆形图 E.百分条图 |
|
具体描述中学生身高与头围的关系大小可以用() |
A.线图 B.构成图 C.直条图 D.直方图 E.散点图 |
|
用图表示某地某年多种疾病的发病率,欲说明各种疾病所占构成比,则应用() |
A.盲方图 B.圆形图 C.线图 D.多边图 E.直方图 |
|
不同性质的统计资料,常需利用不同类型的统计图加以表达,一般来讲() |
A.连续性资料宜用直方图 B.连续性资料宜用饼图 C.按质分组的资料宜用茎叶图 D.按质分组的资料宜用散点图 E.以上都不对 |
|
统计表内不应当出现的项目为() |
A.备注 B.横标目 C.纵标目 D.线条 E.数字 |
|
圆图的起点一般应在() |
A.相当于时钟3点处 B.相当于时钟6点处 C.相当于时钟3点或6点处 D.相当于时钟12点或9点处 E.相当于时钟3点或9点处 |
|
对于某一具体的检验,当样本量n一定时,正确的说法是() |
A.a越小β越大 B.a越小β越小 C.β=1-a D.B>1-0 E.a和β的关系不定 |
|
同—自由度下,t检验统计量值越小() |
A.α越大 B.α越小 C.α相等 D.无法确定 E.以上都不对 |
|
以下哪种情况,应作单侧检验() |
A.已知A药优于B药 B.已知A药不会优于B药 C.不知A药好还是B药好 D.A药与B药疗效相同 E.已知A药差于B药 |
|
同一自由度下,t检验统计量值越大() |
A.α越大 B.α越小 C.α相等 D.无法确定 E.以上都不对 |
|
同—自由度下,t检验统计量值越大() |
A.p值越大 B.p值越小 C.p值相等 D.无法确定 E.以上都不对 |
|
某医生要比较试验药与安慰剂的差别,假设检验后在α=0.05水平上拒绝Ho,其犯Ⅰ类错误的概率() |
A.0 B.0.025 C.0.05 D.1 E.不一定 |
|
同一自由度下,t检验统计量值越小() |
A.β越大 B.β越小 C.β不变 D.无法确定 E.以上都不对 |
|
在一项抽样研究中,当样本量逐渐增大时,则() |
A.标准误逐渐增大 B.标准差和标准误都逐渐增大 C.标准误逐渐减少 D.标准差逐渐增大 E.标准差逐渐减少 |
|
计量资料资料的统计推断的抽样研究中,S为定值,若逐渐增大样本含量,则样本() |
A.标准误减小 B.标准误增大 C.标准误不改变 D.标准误的变化与样本含量无关 E.标准误的变化情况不定 |
|
某一假设检验:Ho:u=O,H1:u>0,α=0.10,结果拒绝Ho,那么() |
A.P(μ>0)>0.9 B.P(μ>0)<0.1 C.P(μ=0)<0.1 D.P(μ=0)=0.1 E.P(μ=0)=0.5 |
|
为比较某新药与常规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是否有差别,将80名患者按年龄相近、病情轻重程度相同配成40对。将对子中的两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新药,另一组给予常规药物。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测量其血糖浓度。假设新药组和常规药物组的血糖浓度降低值服从正态分布,适宜的假设检验方法为() |
A.成组t检验 B.配对t检验C两样本X2检验 C.配对X2检验 D.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
|
估计样本含量时,所定第Ⅰ类误差愈小,则() |
A.所要的样本含量愈大 B.所要的样本含量愈小 C.不影响样本含量 D.所定的样本含量愈准确 E.所定的样本含量愈粗糙 |
|
从甲、乙两文中,查到同类研究的两个均数比较的t检验,其t检验结果为甲文P=0.016,乙文P=0.000,可认为() |
A.两文结论矛盾 B.两文结论完全一致 C.甲文结论更为可信 D.乙文结论更为可信 E.甲文比乙文的总体间差异大 |
|
关于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欲减小犯Ⅰ型错误的概率,可取较小的α B.欲减小犯Ⅱ型错误的概率,可取较小的β C.欲减小犯Ⅱ型错误的概率,可取较大的ox D.当样本含量确定时,α越小,β越大 E.若样本含量足够大,可同时避免犯这两型错误 |
|
两样本方差齐性检验,检验假设为() |
A.S12=S22 B.S12≠S22 C.两总体均数相等 D.两总体均数不等 E.两样本均数不等 |
|
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可用() |
A.t检验 B.配对t检验 C.方差分析 D.卡方检验 E.回归分析 |
|
实际工作中,做假设检验,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拒绝H0只可能能犯Ⅱ型错误,不可能犯Ⅰ型错误 B.拒绝H1只可能犯Ⅰ型错误,不可能犯Ⅱ型错误 C.拒绝Ho只可能犯Ⅰ型错误,不可能犯Ⅱ型错误 D.不拒绝Ho只可能犯Ⅰ型错误,不可能犯Ⅱ型错误 E.不拒绝H1只可能犯Ⅰ型错误,不可能犯Ⅱ型错误 |
|
在假设检验中,犯第一类错误α的概率与犯第二类错误β的概率的关系,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α=β B.n定时,α与β成正比例关系变化 C.n一定时,α与β成反比例关系变化 D.n一定时,当α值给定后,β值随之确定 E.即使n一定,α与β取值也无确定关系 |
|
两样本均数的比较可用的假设检验有() |
A.方差分析 B.t检验 C.方差分析和t检验均可 D.方差齐性检验E只能用一种方法 |
|
两样本方差齐性检验时,分别取以下检验水准,取哪项第二类错误最大() |
A.α=0.01 B.α=0.05 C.α=0.10 D.α=0.20 E.α=0.30 |
|
统计数据主要的来源有() |
A.实验 B.观察研究 C.定量资料 D.经常性工作资料 E.统计报表 |
|
可以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适用的统计指标是() |
A.中位数 B.几何均数 C.算术均数 D. P5百分位数 E.标准差 |
|
可以用来描述变异程度的指标是() |
A.变异系数 B.几何均数 C.极差 D.四分位数间距 E.标准差 |
|
关于正态分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正态分布为单峰对称分布 B.总面积与曲线形状有关 C.总面积与方差大小有关 D.总面积与均数位置有关 E.正态分布是对数正态变换的特例 |
|
计算医学参考值范围,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参考值范围随着样本量的增加而变窄 B.参考值范围随着变异度指标的增加而变宽 C.对于正态分布资料,参考值范围的宽度与均数无关 D.对于正态分布资料,参考值范围的中心位置与标准差有关 E.样本量的增加将使得参考值范围变异度更大 |
|
方差分析的条件包括() |
A.要求各总体方差相等 B.查F界值表时的自由度分别为组间自由度和组内自由度 C.要求各总体均服从正态分布 D.各样本含量相同 E.要求各样本来自同一总体 |
|
属于分类变量的是() |
A.民族 B.血型 C.职业 D.尿蛋白结果 E.身高 |
|
下列观测结果属于有序数据的是() |
A.收缩压测量值 B.治疗效果 C.住院天数 D.病情程度 E.四种血型 |
|
根据性质和来源,误差包括() |
A.随机误差 B.系统误差 C.过失误差 D.抽样误差 E.仪器故障误差 |
|
统计表包括() |
A.标题 B.标目 C.线条 D.数字 E.备注 |
|
关于统计表说法错误的是() |
A.标题应放在表的下方 B.应采用三线表 C.应尽可能用线段把行和列的数字隔开 D.数字不可以有缺失 E.数字必须有备注 |
|
卡方检验的用途包括() |
A.推断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构成比之间有无差别 B.推断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均数之间有无差别 C.交叉分类资料两属性间有无相关关系 D.检验频数分布的拟合优度 E.推断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率之间有无差别 |
|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是() |
A.分析资料 B.统计推断 C.搜集资料 D.整理资料 E.设计 |
|
对95%正常值范围或参考值范围错误的是() |
A.95%的正常人在此范围内 B.此范围外者95%不正常 C.在此范围内者一定正常 D.尚有5%的正常人在此范围之外 E.在此范围之外者可能为异常 |
|
关于检验假设,下面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
A.检验假设与备择假设是对立的 B.检验假设与备择假设地位是相等的 C.检验假设是对样本作的某种假定 D.检验假设包括零假设和备择假设 E.检验假设是对总体作的某种假定 |
|
下列问题中可以适用卡方检验解决的是() |
A.样本含量和样本率均较大的两组样本率比较 B.检验某种疾病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C.两组有序实验结果的药物疗效 D.药物三种不同剂量有效率有无差别 E.两组病情“轻、中、重”的构成比例 |
|
卡方检验不能用来分析() |
A.两种药物的有效率有无差别 B.两个样本的构成比有无差别 C.三种药物的有效率有无差别 D.多个样本的构成比有无差别 E.两组疾病程度为“轻度、中度、重度”的病人的疾病严重程度是否不同 |
|
两样本率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值越小不能说明() |
A.两样本率差别越大 B.两总体率差别越大 C.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率不同 D.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率不同 E. 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率相同 |
|
两样本均数的比较可用的假设检验有() |
A.方差分析 B.t检验 C.卡方检验 D.方差齐性检验E只能用一种方法 |
|
关于假设检验,不正确的说法是() |
A.检验水准必须设为0.05 B.必须采用双侧检验 C.必须根据样本大小选择检验水准 D.必须建立无效假设 E.要说明无效假设正确,必须计算P值 |
|
卫生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医学中的小概率事件。 |
A.正确 B.错误 |
|
四种血型观测结果属于有序数据。 |
A.正确 B.错误 |
|
抽样误差指的是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误差 |
A.正确 B.错误 |
|
医学研究中抽样误差的主要来源是生物个体的变异 |
A.正确 B.错误 |
|
变异系数主要用于比较不同计量指标的变异程度 |
A.正确 B.错误 |
|
标准正态分布的形状参数和位置参数分别为0,1 |
A.正确 B.错误 |
|
样本均数的标准误越小说明由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越大 |
A.正确 B.错误 |
|
正态曲线下,横轴上从均数到+∞的面积为50% |
A.正确 B.错误 |
|
确定某项指标的医学参考值范围时,“正常人”指的是从未患过疾病的人 |
A.正确 B.错误 |
|
比数比OR值表示的是两种不同疾病的发病率差别程度 |
A.正确 B.错误 |
|
医学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 |
A. 医学中的小概率事件 B. 各种类 型的数据 C. 动物和人的本质 D. 有变异的医学现象 E. 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
|
用样本推论总体,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通常指的是( ) |
A. 总体中最容易获得的部分个体的观测值 B. 在总体中随意抽取的部分个体的观测值 C. 挑选总体中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的观测值 D. 依照有利原则抽取的部分个体的观测值 E. 依照随机原则抽取的总体中部分个体的观测值 |
|
下列观测结果属于有序数据的是() |
A. 收缩压测量值 B. 脉搏数 C. 住院天数 D. 病情程度 E. 四种血型 |
|
随机测量误差指的是( ) |
A. 由某些固定的因素引起的误差 B. 由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C. 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 选择总体不当引起的误差 E. 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
|
系统误差指的是() |
A. 由某些固定的因素引起的误差 B. 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C. 样本量不够引起的误差 D. 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误差 E. 由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
|
抽样误差指的是() |
A. 由某些固定的因素引起的误差 B. 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C. 样本量不够引起的误差 D. 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误差 E. 由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
|
收集数据不可避免的误差是( ) |
A. 随机误差 B. 系统误差 C. 过失误差 D. 记录误差 E. 仪器故障误差 |
|
统计学中所谓的总体通常指的是() |
A. 自然界中的所有研究对象 B. 概括性的研究结果 C. 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D. 所有的观察数据 E. 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数据 |
|
统计学中所谓的样本通常指的是( ) |
A. 可测量的生物性样品 B. 统计量 C. 某一变量的测量值 D. 数据中的一部分观测值 E. 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 |
|
医学研究中抽样误差的主要来源是() |
A. 测量仪器不够准确 B. 检测出现错误 C. 统计设计不合理 D. 生物个体的变异 E. 样本选择不合适 |
|
某医学资料数据大的一端没有确定数值,描述其集中趋势适用的统计指标是() |
A.中位数 B. 几何均数 C. 均数 D. P5百分位数 E. 频数分布 |
|
算术均数与中位数相比,其特点是() |
A. 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B. 能充分利用数据的信息 C. 抽样误差较大 D. 更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 E. 更适用于分布不明确资料 |
|
将一组定量资料整理成频数表的主要目的是( ) |
A. 化为计数资料 B. 便于计算 C. 提供原始数据 D. 能够更精确地检验 E. 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 |
|
变异系数主要用于( ) |
A. 比较不同计量指标的变异程度 B. 衡量正态分布的变异程度自限青外研地市仕态 C. 衡量测量的准确度 D. 衡量偏态分布的变异程度 E. 衡量样本抽样误差的大小 |
|
对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描述其变异程度应选用的指标是( ) |
A. 变异系数 B. 离均差平方和 C. 极差 D. 四分位数间距 E. 标准差 |
|
已知动脉硬化患者载脂蛋白B的含量(mg/dl)呈明显偏态分布,描述其个体差异的统计指标应使用( ) |
A. 全距 B. 标准差 C. 变异系数 D. 方差 E. 四分位数间距 |
|
欲比较某地成年男子的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变异程度大小,应采用的指标是( ) |
A.标准差 B.方差 C.极差 D.四分数间距 E.变异系数 |
|
中位数与算数均数相比,其特点是( ) |
A.容易计算 B. 计算出的结果更为可靠 C. 不易受异常值影响 D. 更适合对称分布的数据 E. 由样本数据计算出的结果稳定 |
|
比较12岁男孩和18岁男子身高变异程度大小,宜采用的指标是() |
A. 标准差 B. 变异系数 C. 方差 D. 极差 E. 全距 |
|
用频率计算平均数时,各组的组中值为() |
A. 本组段变量的平均数 B. 本组段变量值的中位数 C. 本组段的上限值 D. 本组段的下限值 E. (本组段+本组段下线值)/2 |
|
正态曲线拐点所对应的横坐标为( ) |
A. X+S B. μ士σ C. X+2S D. μ+2σ E. μ+1.96σ |
|
标准正态分布的形状参数和位置参数分别为( ) |
A. 0,1 B. 1,0 C. u,o D. σ,μ E. S,X |
|
正态分布N(μ,σ2),当μ恒定时,σ越大则() |
A.曲线沿横轴越向左移动 B.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 C.曲线越“瘦高” D.曲线越“矮胖” E.曲线形状和位置不变 |
|
正态分布的均数、中位数和几何均数之间的关系为( ) |
A. 均数与几何均数相等 B. 均数与中位数相等 C. 中位数与几何均数相等 D. 均数、中位数、几何均数均不相等 E. 均数、中位数、几何均数均相等 |
|
正态曲线下,横轴上从均数到+∞的面积为( ) |
A.50% B.95% C.97. 5% D.99% E.不能确定(与标准差的大小有关) |
|
若随机变量X服从N(μ,σ )的正态分布,则X的第97.5百分位数等于( ) |
A. μ-1.96σ B. μ-1.64σ C. μ-σ D. μ+1. 64σ E. μ+1.96σ |
|
确定某项指标的医学参考值范围时,“正常人”指的是( ) |
A.从未患过疾病的人 B.患过疾病但不影响研究指标的人 C.排除了患过某种疾病的人 D.排除了影响研究指标的疾病或因素的人 E.健康状况良好的人 |
|
某人群某项生化指标的医学参考值范围,该指标指的是( ) |
A.在所有人中的波动范围 B. 在所有正常人中的波动范围 C. 在绝大部分正常人中的波动范围 D. 在少部分正常人中的波动范围 E. 在一个人不同时间的波动范围 |
|
应用百分位数法计算参考值范围的条件是( ) |
A.数据服从正态分布 B.数据服从偏态分布 C.有大样本数据 D.数据服从对称分布 E.数据变异不能太大 |
|
某地24名正常成年男性的收缩压均数为120mmHg,标准差为10mmHg,该地正常成年男性的收缩压95%参考值范围是( ) |
A.(100,140) B.(104,136) C.(90,150) D.(95,145) E.(110,130) |
|
如果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能够使不能治愈的疾病得到缓解并延长生命,则应发生的情况是( ) |
A.该病患病率增加 B.该病患病率减少 C.该病的发病率增加 D.该病的发病率减少 E.该疾病的死因构成比增加 |
|
计算乙肝疫苗接种后血清学检查的阳转率,分母为( ) |
A.乙肝易感人数 B.平均人口数 C. 乙肝疫苗接种人数 D. 乙肝患者人数 E. 乙肝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人数 |
|
计算标准化死亡率的目的是( ) |
A. 减少死亡率估计的偏倚 B. 减少死亡率估计的抽样误差 C. 便于进行不同地区死亡率的比较 D. 消除各地区内部构成不同的影响 E. 便于进行不同时间死亡率的比较 |
|
已知男性的钩虫感染率高于女性,今欲比较甲乙两乡居民的钩虫感染率,但甲乡女性居多,而乙乡男性居多,适当的比较方法是( ) |
A.两个率直接比较 B.两个率间接比较 C.直接对感染人数进行比较 D.计算标准化率比较 E.不具备可比性 |
|
甲县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比乙县高,经标准化后甲县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比乙县低,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甲县的诊断水平高 B.甲县的肿瘤防治工作比乙县好 C.甲县的人口健康水平高 D.甲县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更小 E.甲县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更大 |
|
相对危险度RR的计算方法是( ) |
A. 两个标准化率之比 B. 两种不同疾病的发病人数之比 C. 两种不同疾病患病率之比 D. 两种不同疾病发病率之比 E. 两种不同条件下某疾病发生的概率之比 |
|
比数比OR值表示的是( ) |
A. 两个标准化率的差别大小 B. 两种不同疾病的发病率差别程度 C. 两种不同疾病患病率差别程度 D. 两种不同疾病的严重程度 E. 两种不同条件下某疾病发生的危险性程度 |
|
计算患病率时的平均人口数的计算方法是( ) |
A.年初人口数和年末人口数的平均值 B.全年年初的人口数 C. 全年年末的人口数 D. 生活满一年的总人口数 E. 生活至少在半年以上的总人口数 |
|
死因构成比反映的是( ) |
A.各种疾病发生的严重程度 B.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C.疾病在人群的分布情况 D.各种死因的相对重要性 E.各种疾病的死亡风险大小 |
|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是( ) |
A. 患病率高于发病率 B. 患病率低于发病率 C. 计算患病率不包括新发病例 D. 发病率更容易获得 E. 患病率与病程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