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书学堂河南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勘察(专升本)网上考试答案
布均匀的坚实土层,一般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减少? |
A:3~5m; B:2~4m; C:5~7m; D:大于5m;? |
|
?一般情况下,探井的深度(?)地下水位? |
A:可以超过一米 B:不宜超过 C:应高于1米 D:没有具体规定 |
|
、3cm、25cm、19cm、4cm、6cm,此段岩体的RQD值为(?)? |
A:80% B:25% C:100% D:50% |
|
了解地下断层破碎带的分布,宜采用(?)物探方法? |
A:直达波法 B:电磁法 C:电测深 D:声波探测 |
|
工程勘察需要测试抗剪强度和压缩性指标,须采取(?)级土试样? |
A:II B:I C:III D:IV |
|
岩石试样可在(?)采取? |
A:钻孔岩心 B:探井 C:平洞 D:A+B+C? |
|
采取水试样进行水质简分析应取两筒,其中一筒须加(?)? |
A:漂白剂 B:氯化钙 C:氢氧化纳 D:大理石粉 |
|
测定孔内岩体波速宜采用(?)? |
A:地震波测试 B:声波测试 C:电磁法 D:反射波法 |
|
采取饱和软粘土I级原状土试样应(?)? |
A:快速连续静压 B:重锤少击 C:回转压入 D:冲击压入 |
|
采取坚硬粘性土的I级原状土试样应采用(?)? |
A:水压固定活塞薄壁取土器 B:敞口薄壁取土器 C:双动三重管回转取土器 D:敞口厚壁取土器 |
|
统计岩石质量指标RQD应采用(?)直径双层岩心管金刚石钻头采取的岩心? |
A:66mm B:75mm C:91mm D:110mm |
|
 |
A:粘性土 B:砂土 C:碎石土 D:岩石 |
|
地下水位以上的裂隙较多的灰岩地层应采用(?)? |
A:干钻 B:泥浆护壁钻 C:清水钻 D:冲击钻 |
|
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应采用(?)? |
A:清水钻 B:泥浆护壁钻 C:A或B均可 D:干钻 |
|
?为保证岩体钻探取芯质量和数量,回次进尺应控制在(?)以内 |
A:1米 B:2米 C:3米 D:岩心管长度 |
|
?原状土试样划分为:( ) |
A:I~IV级 B:I~III级 C:I~V级 D:I~VI级 |
|
为保证工程地质测绘精度,底图的比例尺应(?)正式图的比例尺 |
A:小于 B:等于 C:必须大于 D:小于或等于均可 |
|
( ) |
A:?在I、IV象限构成的半圆内,按一定的走向间隔,以圆心为起点、以半径长短为裂隙条数、以走向为方向画出若干个点,将各个点连接起来,最后封闭于圆心所形成 B:在II、III象限构成的半圆内,按一定走向间隔,以圆心为起点、以半径长短为裂隙条数、以走向为方向画出若干个点,将各个点连接起来,最后封闭于圆心所形成 C:在I、II、III、IV象限构成的圆内,按一定的走向间隔,以圆心为起点、以半径长短为裂隙条数、以走向为方向画出若干个点,将各个点连接起来,最后封闭于圆心所形成 D:将所有裂隙标注于平面图上,形成玫瑰花的花瓣形式 |
|
) |
A:利用半仪器法在现场标注后回到室内清绘 B:直接在现场一次成图 C:在现场测绘、标注在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回到室内再按实测坐标标注、再清绘成图 D:利用航片或卫片在室内直接成图 |
|
、软弱夹层等地质现象应采用(?)进行定位? |
A:半仪器法 B:仪器法 C:目测法 D:B+C |
|
岩土工程测绘中,地质点的定位方法有:( )? |
A:目测法 B:半仪器法 C:仪器法 D:A+B+C? |
|
岩土工程地质测绘的实施方法有:( )? |
A:路线穿越法 B:追索法 C:布点法 D:A+B+C? |
|
工程地质测绘的精度为:( )? |
A:图上误差不超过1毫米,其它地段不超过3毫米 B:一律不超过3毫米 C:各种地质现象、地物的实地误差不超过4米 D:图上误差不超过3毫米,其它地段不超过5毫米 |
|
) |
A:1:200~1:2000 B:1:5000~1:10000 C:1:2000~1:5000 D:1:10000~1:50000 |
|
碎石土在300?Kpa压力下,湿陷量与承压板宽度的比值大于,则判定此碎石土的湿陷性(?)? |
A:属于湿陷性土 B:无法判定 C:不属于湿陷性土 D:属于松散土 |
|
?防止管涌的反滤层的填筑方式应为:( )? |
A:将各级配的砂砾石拌和均匀后填筑 B:顺水流方向分层,由细到粗分层碾压密实 C:逆水流方向分层,由细到粗分层碾压密实 D:只要求碾压密实、不透水 |
|
沉井的勘探深度宜为进入沉井刃脚下( ?)? |
A:5m B:3m C:1m D:10m |
|
面积等于或大于100m2大型沉井应布置(? )勘探点? |
A:2个 B:1个 C:2~4个 D:3个 |
|
锚杆或锚索加固边坡适用于潜在滑动面大于( ?)的不稳定岩土体? |
A:5m B:20m C:30m D:10m |
|
基坑勘察范围应为:( )? |
A:基坑范围以内 B:基坑范围以外及开挖深度的1~2倍范围内 C:基坑及放坡范围内 D:基坑基底以下5~10米 |
|
) |
A: 实践准则 B:判据准则 C: 工程准则 D:地质准则 |
|
( ) |
A: 无机土 B:湿陷性土 C: 红粘土 D:老粘土 |
|
 |
A: 破坏烈度 B:非破坏烈度 C: 基本烈度 D:抗震设防烈度 |
|
 |
A: 从点到面 B:从面到点 C: 先地表后地下 D:先地下后地表 |
|
划分, 可分为三个等级, 即( )。 |
A:简单场地 B:中等复杂场地 C:很复杂场地 D:复杂场地 |
|
 |
A:钻孔柱状图 B:工程地质剖面图 C:实际材料图 D:基础设计图 |
|
) |
A: 无机土 B:有机质土 C: 泥炭质土 D:泥炭 |
|
。 |
A:刚度 B:灵敏度 C:弹性滞后 D:弹性后效 E:温度特性 F:固有频率 |
|
 |
A:按输入量分 B:按工作原理分 C:按物理现象分 D:按能量关系分 |
|
 |
A:与测量条件有关的因素 B:与传感器有关的指标 C:与使用环境有关的因素 D:与采购和维修有关的因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