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书学堂陇东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习平台基础生物化学(专升本)网上考试答案
 |
A: 转变成胆红素 B:转变成胆汁酸 C: 转变成维生素D D:转变成类固醇激素 E:转变成类固醇 |
|
 |
A: 10% B:16% C:20% D:30% E:35% |
|
 |
A:乳糜微粒 B:HDL C:IDL D:LDL E:VLDL |
|
 |
A: 泛酸 B: FAD C: 磷酸吡哆醛 D: NAD+ E: 生物素 |
|
 |
A: 尿酸氧化酶 B: 黄嘌呤氧化酶 C: 腺苷脱氨酶 D: 核苷酸酶 E: 二氢乳清酸酶 |
|
 |
A: VLDL B: CM C: LDL D: HDL E: 清蛋白 |
|
 |
A:体内所有的酶在初合成时均以酶原的形式存在 B:酶原的激活是酶的化学修饰过程 C:酶原的激活对人体无意义 D:酶原的激活过程的实质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E:酶原的激活过程也就是酶被完全水解的过程 |
|
 |
A:氨基酸 B:核苷酸 C:甘油 D:葡萄糖 E:尿素 |
|
 |
A: 向反应体系提供能量 B: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C: 降低反应的自由能变化 D: 降低底物的能量水平 E: 提高产物的能量水平 |
|
 |
A: 3-磷酸甘油醛 B: 1-磷酸葡萄糖 C: 6-磷酸葡萄糖 D: 丙酮酸 E: 6-磷酸果糖 |
|
 |
A:盐键 B:肽键 C:氢键 D:疏水键 E:非共价键 |
|
 |
A: 饥饿时保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 B: 剧烈运动时防止酸中毒 C: 长期禁食时防止酸中毒 D: 进食蛋白质促进肝糖元增加 E: 形成氨基酸代谢的另一途径 |
|
 |
A:氧化脱氨基作用 B:转氨基 C:联合脱氨基 D:还原脱氨基 E:直接脱氨基 |
|
 |
A: PFK-1(磷酸果糖激酶-1) B: HK(己糖激酶) C: PK(丙酮酸激酶) D: GK(葡萄糖激酶) E: 磷酸甘油酸激酶 |
|
 |
A:酪氨酸 B:半胱氨酸 C:天冬氨酸 D:谷氨酸 E:谷氨酰胺 |
|
 |
A: 补充甲硫氨酸 B: 生成腺嘌呤核苷 C: 合成四氢叶酸 D: 合成同型半胱氨酸 E: 提供甲基 |
|
 |
A:是结构相同,而存在部位不同的一组酶 B:是催化相同化学反应,而酶的分子结构不同、理化性质可各异的一组酶 C:是催化的反应和酶的性质都相似,而分布不同的一组酶 D:是催化相同反应的所有酶 E:没有催化活性的酶 |
|
 |
A: 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不相似 B: 增大[S]对抑制作用无影响 C: Km↓、Vmax不变 D: Km↓、Vmax↓ E: 抑制剂和底物都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 |
|
 |
A:半胱氨酸 B:丙氨酸 C:鸟氨酸 D:精氨酸 E:赖氨酸 |
|
 |
A:体内不能储存,余者由尿排出 B: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疾病 C:以辅酶或辅基的形式发挥作用 D:是机体需要量较大的营养物质 E:在食物中可单独存在 |
|
 |
A: 胆固醇7α-羟化酶 B: 胆酰CoA合成酶 C: 甲基转移酶 D: 胆汁酸合成酶 E: 3α-羟化酶 |
|
 |
A: 谷氨酸 B: 天冬氨酸 C: 酪氨酸 D: 天冬酰胺 E: 谷氨酰胺 |
|
一个反密码子5′-CGU-3′能识别的密码子是 |
A: 5′-UCG-3′ B: 5′-GCA-3′ C: 5′-CGU-3′ D: 5′-ACG-3′ E: 5′-UGC-3′ |
|
 |
A:所有的蛋白质都有酶活性 B:其底物都是有机化合物 C:其催化活性都需要特异的辅助因子 D:对底物都有绝对专一性 E:酶不一定都是蛋白质 |
|
 |
A:丁酰CoA B:乙酰CoA C:丙酮酸 D:β羟丁酸 E:甲羟戊酸 |
|
 |
A:GMP B:AMP C:XMP D:TMP E:IMP |
|
 |
A: 肾上腺素 B: 胰高血糖素 C: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D: 胰岛素 E: ACTH |
|
 |
A:Cytb B:NADH脱氢酶 C:泛醌 D:细胞色素氧化酶 E:琥珀酸脱氢酶 |
|
 |
A: 是DNA、RNA生物合成的原料 B: 作为活化中间代谢物的载体 C: 是营养必需物质 D: 可以组成辅酶 E: 体内能量的利用形式 |
|
利用 |
A:肝 B:脑 C:肾 D:脂肪 E:肌肉 |
|
镰刀状红细胞贫血中,血红蛋白β链发生的突变是 |
A:插入 B:断裂 C:点突变 D:交联 E:缺失 |
|
 |
A:蛋白质变性并非绝对不可逆 B:变性后仍能保留一定的生物活性 C:在260nm处出现增色效应 D:变性后蛋白质的疏水基团进入蛋白分子的内部 E:变性后蛋白质变得难以消化 |
|
 |
A: 核糖相同,部分碱基不同 B: 碱基相同,核糖不同 C: 碱基不同,核糖不同 D:碱基不同,核糖相同 E:部分碱基不同,核糖不同 |
|
 |
A: 8.80% B: 12.50% C: 16.0% D: 38.0% E: 31.25% |
|
脂酸在肝脏进行β氧化时不生成下列何种物质 |
A: NADH + H+ B: 脂酰辅酶A C: 乙酰辅酶A D: H2O E: FADH2 |
|
 |
A:5′-末端接m7 GPPP B:3′-末端接多聚腺苷酸 C:分子中含有遗传密码 D:所有碱基都具有编码氨基酸的作用 E:通常以单链形式存在 |
|
 |
A:DNA变性后在适当条件下可复性 B:不同来源的DNA链某些区域能建立碱基配对 C:DNA变性双链解开后,在一定条件下可重新缔合 D:DNA具有刚性和柔性 E:DNA分子粘度大 |
|
 |
A:复性在已变性DNA分子的两条互补链之间进行 B:DNA分子越大复性时间越长 C:热变性的DNA需经缓慢冷却方可复性 D:变性过程可发生在DNA和RNA链之间 E:热变性的DNA在低温状态下复性可迅速发生 |
|
 |
A:溶解度降低 B:粘度增加 C:紫外吸收能力增加 D:分子对称性增加 E:浮力密度升高 |
|
 |
A:链间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破坏 B:高色效应 C:粘度增加 D:沉降速度加快 E:共价键断裂 |
|
 |
A:双股螺旋完全解开 B:双股螺旋50%解开 C:在260nm处的吸光度增加 D:碱基对间氢键部分断裂 E:所有G-C对消失 |
|
 |
A:DNA变性后在适当条件下可复性 B:不同来源的DNA链某些区域能建立碱基配对 C:DNA变性双链解开后,在一定条件下可重新缔合 D:DNA具有刚性和柔性 E:DNA分子粘度大 |
|
 |
A:分子大小不均一 B:3′末端具有多聚腺苷酸尾 C:有编码区 D:5′末端具有-CCA结构 E:有三叶草型结构 |
|
 |
A:生物学活性丧失 B:易恢复天然状态 C:氢键断裂 D:原分子结构破坏 E:形成超螺旋结构 |
|
 |
A:28S rRNA B:18S rRNA C:5S rRNA D:5.8S rRNA E:23S rRNA |
|
 |
A:复性在已变性DNA分子的两条互补链之间进行 B:DNA分子越大复性时间越长 C:热变性的DNA需经缓慢冷却方可复性 D:变性过程可发生在DNA和RNA链之间 E:热变性的DNA在低温状态下复性可迅速发生 |
|
 |
A:与DNA的碱基排列顺序有直接关系 B:与DNA链的长度有关 C:与G-C对的含量成正比 D:G+C/A+T的比值越大,Tm值越高 E:Tm值表示DNA变性后的浓度值 |
|
 |
A:生物学活性丧失 B:易恢复天然状态 C:氢键断裂 D:原分子结构破坏 E:形成超螺旋结构 |
|
 |
A:28S rRNA B:18S rRNA C:5S rRNA D:5.8S rRNA E:23S rRNA |
|
 |
A:分子大小不均一 B:3′末端具有多聚腺苷酸尾 C:有编码区 D:5′末端具有-CCA结构 E:有三叶草型结构 |
|
脱氧核糖核苷酸是由相应的核糖核苷二磷酸在酶催化下还原脱氧生成的。( ? ) |
A:正确 B:错误 |
|
。( ) |
A:正确 B:错误 |
|
) |
A:正确 B:错误 |
|
物一般是别构酶的直接产物或代谢序列的最终产物。( ? ) |
A:正确 B:错误 |
|
。( ) |
A:正确 B:错误 |
|
起生物功能的丧失。( ) |
A:正确 B:错误 |
|
) |
A:正确 B:错误 |
|
互补链。( ) |
A:正确 B:错误 |
|
些生物大分子功能的调节。( ) |
A:正确 B:错误 |
|
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都是先合成碱基环,然后再与PRPP反应生成核苷酸。( ?) |
A:正确 B:错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