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书学堂河南科技大学临床血液学检验(专升本)网上考试答案
( ) |
A:幼红细胞 B:铁粒幼细胞 C:铁粒红细胞 D:环形铁幼红细胞 E:细胞外铁 |
|
 |
A:APTT、PT B:BT、PLT(BPC) C:D-D、FDP D:ELT、TT E:BT、CT |
|
 |
A:PT、APTT B:BT、PLT(BPC) C:BT、PT D:APTT、PLT(BPC) E:BT、CT |
|
 |
A:依赖维生素K的是因子Ⅱ、Ⅶ、Ⅷ、Ⅺ B: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辅因子作用的是Ⅲ、Ⅴ、Ⅷ C:内外凝血途径形成凝血活酶,均需要Ⅷ因子的参与 D:所有的凝血因子均来自血液 E:血浆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是凝血酶原 |
|
 |
A:血常规检查 B:骨髓活检 C:骨髓细胞学检查 D:细胞化学染色 E:细胞遗传学检查 |
|
 |
A:PML-RARA融合基因 B:CAML-AF10融合基因 C:BCR-ABL融合基因 D:PLZF-RARA融合基因 E:AML1-MTG8融合基因 |
|
 |
A: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B: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C:共同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D:各种血栓与止血改变处于代偿阶段 E:血液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 |
|
 |
A:GPⅡb/Ⅲa B:凝血因子 C:PF3 D:GPⅠb成复合物 E:GMP-140 |
|
 |
A:反映血小板数量的实验 B:反映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的实验 C:反映血小板GPⅠb水平的实验 D:反映血小板CD41、CD61水平的实验 E:反映GPⅠb-Ⅸ与vWF的结合能力的实验 |
|
 |
A:Ⅴ、Ⅷ B:Ⅸ、Ⅷ C:Ⅷ、Ⅸ D:Ⅸ、Ⅺ E:Ⅷ、Ⅺ |
|
肝肋下2cm,脾肋下3cm;检验结果:血红蛋白75g/L,白细胞及血小板正常,网织红细胞9%(0.09);总胆红素34μmol/L,间接胆红素28μmol/L,HBsAg(+);Coombs试验(-);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最可能诊断 ( ) |
A: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B: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C:慢性肝病性贫血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
 |
A:高凝阶段 B:代偿阶段 C:失代偿阶段 D:继发性纤溶阶段 E:上述答案均正确 |
|
 |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急性白血病 D:缺铁性贫血 E:病毒感染 |
|
 |
A:蚕豆病 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C:ABO血型不合 D:PNH E:恶性贫血 |
|
 |
A:小于80g/L B:小于70g/L C:小于60g/L D:小于50g/L E:小于40g/L |
|
女,20岁,头昏乏力,两下肢有散在淤斑,肝、脾未触及;血红蛋白45g/L,红细胞1.06×1012/L,白细胞2.0×109/L,中性30%,淋巴70%,血小板25×109/L,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未见。可能诊断为 ( ) |
A:粒细胞减少症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恶性贫血 D:白细胞不增加性白血病 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
|
女,14岁,因低热、关节疼痛、鼻出血一周入院,两侧颈部腋下淋巴结均肿大,1×2cm,肝脾肋下1cm,胸骨轻压痛;血象:Hb70g/L,WBC4×109/L,中性30%,淋巴20%,原淋50%PLT20×109/L。可能的是 ( ) |
A:结核病并类白血病反应 B:传单 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恶性淋巴瘤 E:风湿热 |
|
 |
A:骨髓中原巨核细胞≥10% B:骨髓中原巨核细胞≥20% C: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 D:骨髓中原巨核细胞≥50% E:骨髓中原巨核细胞≥80% |
|
6%,其他细胞17%,应该诊断为 ( ) |
A:M4a B:M4b C:M4C D:M5a E:M5b |
|
 |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颗粒增多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E: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
|
嗜多色性,该特征符合 ( ) |
A:原始红细胞 B:早幼红细胞 C:中幼红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网织红细胞 |
|
 |
A:珠蛋白肽和原卟啉合成 B:珠蛋白肽和血红素合成 C:铁原子和原卟啉合成 D:珠蛋白肽和铁原子合成 E:铁原子和血红素合成 |
|
9pg,MCHC 340g/L。其贫血属于 ( ) |
A:大细胞性贫血 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正常细胞性贫血 D: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无法判断 |
|
验结果: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计数15×109/L;分别在髂前上棘及髂后上棘进行骨髓穿刺,均有混血,胸骨柄穿刺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以晚幼红及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全片未见巨核细胞。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 ) |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骨髓纤维化 C: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D:SLE E:巨幼细胞贫血 |
|
 |
A:骨髓或外周血原始细胞 gt;10% B:嗜碱性粒细胞高于正常 C:白血病裂孔明显 D:Ph染色体阴性 E:原始+早幼粒细胞(幼淋或幼单细胞)外周血达20%,骨髓达30% |
|
 |
A: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B:细胞核发育落后于细胞质 C:细胞质发育落后于细胞核 D:细胞质与细胞核同步发育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
 |
A:正常细胞性贫血 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大细胞性贫血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
|
 |
A:骨髓铁染色 B:总铁结合力(TIBC) C:血清铁(SI) D:血清铁蛋白(SF) E: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
|
( ) |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嗜酸细胞白血病 |
|
化学染色方法 ( ) |
A:POX染色 B:PAS染色 C:NAP染色 D:α-NAE染色 E:铁染色 |
|
( ) |
A:BT时间延长 B:血小板数减少 C:PT时间延长 D:血块收缩不良 E:PDW可增高 |
|
 |
A:粘附功能 B:聚集功能 C:释放反应 D:促凝作用 E:活化Ⅻ因子,启动内源凝血途径 |
|
 |
A:小巨核细胞 B:双核或畸形核中幼粒细胞 C:异形红细胞 D:异形淋巴细胞 E:巨幼样变幼红细胞 |
|
 |
A:粒细胞常有毒性改变 B:可见粒细胞核左移 C:骨髓象往往有明显的变化 D:红系和巨系无明显异常 E: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常明显增加 |
|
 |
A: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血小板无力症 C: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D:血友病 E:血管性血友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