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书学堂延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线学习平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网上考试答案
 |
A:最大极限尺寸 B:最小极限尺寸 C:基本尺寸 D:实际尺寸 |
|
公差带形状相同的那个公差项目是( )。 |
A: 圆度 B:圆柱度 C:同轴度 D:位置度 |
|
 |
A:需要保证可装配性的场合 B:需要保证较严格配合要求的场合 C:需要保证零件强度和最小壁厚的场合 D: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要求的精度相差很大的场合。 |
|
为( )。 |
A:1,2,3,4,5,6共六级 B:0、1、2、3、4、5共六级 C:00、0、1、2、3、4共六级 D:00、0、K、1、2、3共六级 |
|
零线的 ( ) |
A:上方且基本偏差为零 B:上方且基本偏差为正值 C:下方且基本偏差为零 D:下方且基本偏差为负值 |
|
 |
A: B: C: D: |
|
某阶梯轴上的实际被测轴线各点距基准轴线的距离最近为2 ,最远为4 ,则同轴度误差值为( )。 |
A: B: C: D: |
|
函数关系式运算,获得该被测几何量的量值的方法,称为( )。 |
A:相对测量法 B:被动测量法 C:综合测量法 D:间接测量法 |
|
 |
A:用于精密机床的分度机构、测量仪器上的读数分度齿轮,一般要求传递运动准确; B:用于传递动力的齿轮,一般要求载荷分布均匀; C:用于高速传动的齿轮,一般要求载荷分布均匀; D:低速动力齿轮,对运动的准确性要求高。 |
|
 |
A:齿厚偏差 B:齿廓总偏差 C:齿距累积误差 D:螺旋线总偏差 |
|
 |
A:基孔制 B:基轴制 C:非基准制 D:基孔制或基轴制 |
|
 |
A:1 B:2 C:3 D:4 |
|
 |
A:孔和轴的最大极限尺寸 B:孔和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C: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和轴的最大极限尺寸 D: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和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
|
 |
A:ES B:EI C:es D:ei |
|
至少装( )套光电转装置。 |
A:1 B:2 C:3 D:4 |
|
 |
A:补偿热变形 B:补偿制造误差和装配误差 C:储存润滑油 D:以上三者 |
|
测得值中予以剔除( )。 |
A:定值系统误差 B:变值系统误差 C:随机误差 D:粗大误差 |
|
如果某轴一横截面实际轮廓由直径分别为Φ40.05mm和Φ40.03mm 的两个同心圆包容而形成最小包容区域,则该横截面的圆度误差为( )。 |
A:0.02mm B:0.04mm C:0.01mm D:0.015mm |
|
mm,最远点距离为0.08mm,则该实际被测轴线对基准 轴线的同轴度误差为( ) 。 |
A:0.04mm B:0.08mm C:0.012mm D:0.16mm |
|
 |
A:形位公差特征项目 B:形位公差标注形式 C:被测要素的理想形状 D:被测要素的理想形状、形位公差特征项目和标注形式 |
|
 |
A:键宽与槽宽 B:键高与槽深 C:键长与槽长 D:键宽和键高 |
|
)配合。 |
A:过盈配合 B:过渡配合 C:间隙配合 |
|
 |
A:齿向公差 B:齿形公差 C:齿厚极限偏差 D:齿距累积公差 |
|
在图样上标注形位公差要求,当形位公差前面加注Φ时,则被测要素的公差带形状应为( )。 |
A:两同心圆 B:圆形或圆柱形 C:两同轴线圆柱面 D:圆形、圆柱形或球形 |
|
 |
A:用于精密机床的分度机构,测量仪器上的读数分度齿轮,一般要求传递运动准确 B:用于传递动力的齿轮,一般要求传动平稳 C:用于高速传动的齿轮,一般要求传递运动准确 D:低速动力齿轮,对运动的准确性要求高 |
|
 |
A:最大实体尺寸 B:最小实体尺寸 C:最大极限尺寸 D:最小极限尺寸 |
|
时,该被测要素的体外作用尺寸不得超出( )。 |
A:最大实体尺寸 B:最小实体尺寸 C:实际尺寸 D: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
|
径向负荷作用时,外圈所受的是( )。 |
A:定向负荷 B:摆动负荷 C:旋转负荷 |
|
 |
A:基本偏差不同 B:下偏差相同,而上偏差不同 C:上偏差相同,而下偏差不同 D:公差值相同 |
|
状相同。( ) |
A:同轴度 B:圆度 C:圆柱度 D:位置度 |
|
 |
A:IT1~IT7 B:IT2~IT5 C:IT5~IT13 D:IT8~IT14 |
|
 |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
|
。 |
A:定值系统误差 B:变值系统误差 C:随机误差 D:粗大误差 |
|
 |
A:标准化 B: 现代化生产 C: 大批量生产 D: 协作化生产 |
|
下列四组配合中配合性质与 相同的一组是 ( )。 |
A: B: C: D: |
|
尺寸和形位误差中有一项超差,则该零件( )。 |
A:合格 B:尺寸最大 C:不合格 D:变形最小 |
|
轴的直径为 ,其轴线的直线度公差在图样上的给定值为 mm,则直线度公差的最大值可为( )。 |
A: B: C: D: |
|
素是( ) |
A:轴承的径向游隙 B:轴承套圈相对于负荷方向的运转状态和所承受负荷的大小 C:轴和外壳的材料和机构 D:轴承的工作温度 |
|
( ) |
A:确定公差值大小的原则 B:制定公差配合标准的原则 C: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的光系 D:尺寸公差与形状公差的关系 |
|
 |
A: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的下方 B:实际的过盈量不随孔和轴的实际尺寸的变化而变化 C:过盈配合属于能动配合 D:过盈配合中,孔的尺寸减去轴的尺寸之差为正值 |
|
“示值范围”和“测量范围”有何区别? |
|
|
简述测量的含义和测量过程的四要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