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的三种对话是什么? |
|
结合所学相关语文教学研究知识,对下面这则案例进行分析评价。一位教师在教学《论美》一文时,设置了七个教学环节: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2.自读课文,感知文章。3.研读课文,探寻美的真谛。4.听读课文,提出问题。5. 齐读课文,铭记“美文”。 6.联系生活,发现“美”。7.结合阅读,写出“美”。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研读和听读环节中,提出了比较有探讨价值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教师果断地删除了第六和第七个教学环节,而将第三和第四个教学环节延长,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使学生对课文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
|
诵读涵泳式是语文教学的过程模式之一,请就诵读涵泳式语文教学过程模式进行举例论述。 |
|
示范模仿式是语文教学的过程模式之一,请就示范模仿式语文教学过程模式进行举例论述。 |
|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
语文教学设计 |
|
阅读 |
|
语文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关系是什么? |
|
结合所学相关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对下面这则案例进行分析评价。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选取了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一文,本文写于“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它是远离故土的游子以全部的热情和思索吟唱的一曲大地之歌。”字里行间萦绕着淡淡的忧愁和哀伤,渗透了对故乡山水和民众深切真挚的眷恋,并对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开展了深入的内省和反思。东北的白山黑水,是作为国仇家恨的历史见证而存在的,它必然要承载起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同学们在阅读“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这段话的过程中,明显的感觉到“埋葬”挺阴沉的;前面这些句子都在渲染家乡土地的美,一个“埋葬”就把所有的温情全埋葬了。这时教师说“咱们同学们可真不简单啊,又发现一个用错的词语。怎么办?”“改呀!”于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改起了词语,改为“收获、回荡、绽放”。 |
|
语文教学过程的特点是什么,试就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实例展开论述。 |
|
语文教学过程中常见的组合活动方式是什么? |
|
谈谈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试结合教学实例进行阐述说明。 |
|
选用语文教学方法应遵循什么原则? |
|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 |
|
试结合实例阐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
结合所学相关语文教学研究知识,对下面这则案例进行分析评价。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句描写:“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了。”针对这句话,一位老师引导阅读。师: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小草怎么长出来的呢?作者用了“偷偷的”这个词。“偷偷的”,就是说小草趁人家不注意,让人毫无察觉的,无声无息的从土里长出来了。但是没有用“长”,而是说从土里(老师用右手食指做了一个向上的手势)——学生齐声:钻出来了。师:用“钻”这个词,写出小草的生长是很不容易的。它要穿过厚厚的土层,有时还会碰到石头瓦块,就要顶翻它们,然后茁壮的生长出来。可见一个“钻”字,就写出了春草虽小,但是它们的生命力,却是极顽强、极旺盛的。大家看,“偷偷的”和“钻”这些词用得多好呵! |
|
在你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哪一节语文课或语文活动中的那一件事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经验或者教训? |
|
试就您所了解的中招或高考作文试题进行评价。 |
|
您认为当前阅读或者写作活动中存在着哪些亟代解决的问题?应采取什么对策?请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思考。 |
|
如何在与教材对话中领会单元目标? |
|
读议讲练法 |
|
语文教学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
|
信息技术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
|
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的思考。 |
|
选择运用语文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
|
教学方法 |
|
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 |
|
如何合理运用讲授法? |
|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您对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思考。 |
|
情境教学法 |
|
有人认为作文应该“由模仿到创新”,有人认为作文应“先放后收”。你怎么看?请结合教学实践谈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
|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
预设语文教学内容的要求有哪些? |
|
如何合理运用讨论法? |
|
语文课程标准 |
|
三维目标 |
|
语文教学评价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
从哪些方面对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
|
认真阅读下面的课堂教学案例,然后结合所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斯霞老师在给小学生讲解“颗颗稻粒多饱满”后,要求学生用“饱满”造句。学生只会用植物一类造句,如“麦粒饱满”“豆荚长得饱满”。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学生运用词语的领域,斯霞老师忽然走到教室门口,然后转过身来,胸脯微微挺了挺,头稍微扬了扬,两眼炯炯有神地问道:“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老师精神很饱满!”斯霞老师笑了:“说得很好!现在让老师来看一看,小朋友上课精神是不是饱满?”闻听此言,全班学生马上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听讲。 |
|
写作 |
|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教学的四大基本理念是什么? |
|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方面的教学活动? |
|
结合所学相关语文教学研究知识,对下面这则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师:小梅的奶奶生病了,妈妈要到医院去看奶奶,晚上才能回家。但是小梅上学去了,妈妈该怎么办呢?生:给小梅打电话。师(甲):不错!方便又快捷。(生很有成就感)师(乙):如果学校没有电话呢?(生哑然)生:可以告诉邻居,请邻居转告小梅。师(甲):行!能想到请别人帮助。(生满足地坐下)师(乙):如果邻居也不在家呢?(生有些失望)生:妈妈到学校直接告诉小梅。师(甲):虽然比较麻烦,但也可以达到目的。(跃跃欲试者极多)师(乙):如果学校离家很远呢?(大部分学生开始叹气了)……师(甲):这些办法都不错!都可以帮助妈妈解决问题。那小朋友们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方法呢?(生齐声说想)给小梅写留言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师(乙):现在,老师告诉小朋友们一个最好的办法。那就是给小梅写张留言条。想学吗? |
|
三主四式教学法 |
|
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规范性要求有哪些? |
|
语文教学方案的要素有哪些? |
|
什么是语文教学设计? |
|
语文教学评价 |
|
如何正确解读文本内容? |
|
认真阅读《荷塘月色》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然后结合所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评价。一位老师在讲《荷塘月色》中的经典名句“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出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时,有学生质疑:把“荷香”比作“歌声”似乎并不最好,若改为“笛音”可能更符合文中所描绘的宁谧的意境。对这种极富创新特色的“发现”,教师当即予以表扬,然后推翻了原来的教学方案,鼓励全班同学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来改写这个经典名句。学生的创造热情被大大激发,最后从同学们的口中蹦出了一个又一个运用了通感手法的鲜活的句子,像“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天外飘来的悠远的钟声似的”;“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的扶拍似的”;“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绵绵的微笑似的”,等等。学生思如泉涌,沉浸在创造的兴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