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句诗 |
|
曹植 |
|
陶渊明 |
|
诗缘情 |
|
诗言志 |
|
《文心雕龙》 |
|
《诗品》 |
|
《玉台新咏》 |
|
《文选》 |
|
志人小说 |
|
志怪小说 |
|
宫体诗 |
|
永明体 |
|
山水诗 |
|
田园诗 |
|
游仙诗 |
|
悼亡诗 |
|
咏史诗 |
|
竹林七贤 |
|
建安风骨
|
|
《陌上桑》 |
|
古诗十九首 |
|
乐府诗 |
|
辞人之赋 |
|
诗人之赋 |
|
劝百讽一 |
|
《汉书》 |
|
《史记》 |
|
司马迁 |
|
京都赋 |
|
司马相如 |
|
骚体 |
|
七体 |
|
枚乘 |
|
《楚辞》 |
|
屈原 |
|
《韩非子》 |
|
《荀子》 |
|
《庄子》 |
|
《孟子》 |
|
《墨子》 |
|
《论语》 |
|
《道德经》 |
|
《战国策》 |
|
《国语》 |
|
《左传》 |
|
《尚书》 |
|
《诗经》 |
|
商代铭文 |
|
甲骨卜辞 |
|
《世说新语》如何表现魏晋名士的玄心、洞见、妙赏、深情等风流人格? |
|
齐梁文学新变的具体表现有什么? |
|
论庾信“乡关之思”在文学上的表现。 |
|
论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的创作成就。 |
|
论谢灵运山水诗写作艺术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
|
论北朝民歌的直率朴素刚健豪放风格与北国风光和北方民俗的关系。 |
|
论南朝乐府的清丽缠绵情调与南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
|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
|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特征体现在哪些地方? |
|
太康诗歌的繁缛风貌表现在哪些方面? |
|
论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典范性。 |
|
魏晋文学自觉的标志有哪些? |
|
《古诗十九首》抒发了游子思妇的哪些情怀? |
|
《史记》《汉书》在人物描写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
|
汉乐府的叙事特色是什么? |
|
汉乐府中反映了哪些民间生活内容和人民的呼声? |
|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
|
《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有哪些方面? |
|
《史记》雄、深、雅、健的叙事风格各自体现在哪些地方? |
|
《史记》如何体现司马迁的修史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
司马迁的博学与漫游是如何影响到他的《史记》创作的? |
|
扬雄评价司马相如赋作,“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汉大赋真是具有“劝百讽一”的特点吗?你对于这种写法有什么看法? |
|
论汉初梁园文学群体的创作成就。 |
|
楚文学是如何影响汉代文学发展的? |
|
汉初贾谊散文《过秦论》是如何总结秦亡教训的?这种历史批判对于汉代政权的建设有什么积极意义? |
|
汉大赋是如何承担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使命的? |
|
论汉赋中体现的盛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气象。 |
|
论屈原赋艺术形式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
|
《离骚》是如何塑造高洁坚贞主人公形象的? |
|
论《离骚》以自然比人事、以古比今、以仙比凡、以男女比君臣的写作方法。 |
|
论《楚辞》编纂成书的过程。 |
|
论《庄子》散文使用寓言说理的技巧。 |
|
论《孟子》散文的长于论辩和气势浩然。 |
|
论先秦诸子散文从对话题向专论体发展的过程。 |
|
论先秦历史散文对我国古代小说戏剧产生的影响。 |
|
论《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成就。 |
|
论《左传》的叙事特征。 |
|
论孔子对《诗经》编辑、阐释、传播的贡献。 |
|
举例论《诗经》赋比兴的区别。 |
|
论《诗经》风、雅、颂的区别。 |
|
论《诗经》的编辑过程。 |
|
论《诗经》风雅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
|
举例说明中国神话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
论上古神话表现出来的神话思维特征。 |
|
论中国神话中所蕴含中华民族精神。 |
|
论神话对原始人的重要性。 |
|
论周公制礼作乐对中国文学理性精神和典雅风格形成的影响。 |
|
论中国古代文学文道合一的传统。 |
|
举例说明,在中国文学演进中,不同文体之间是如何渗透与融合的? |
|
举例说明,在中国文学演进中,复古与革新的思潮是如何互动的? |
|
举例论述中国文学文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
|
举例说明文化学视角对文学史写作的价值。
|
|
文学史著作当如何贯彻史学思维? |
|
作为文学史的重要一翼,文学传媒当如何把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联系在一起? |
|
文学史著作当如何立足于文学本位? |
|
钟嵘《诗品》列阮籍之诗于上品,以为“其源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功。而《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颜延年注解,怯言其志。”请谈谈阮籍《咏怀诗》与小雅之悲悯、沉忧、理性、担当风格的关系。 |
|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小序引扬雄之言:“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请谈谈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关系。
|
|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传末史臣曰:“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请举例说明汉魏四百年文体是如何实现三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