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校集体生活的道德影响。
|
|
试论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影响。
|
|
试论直接道德教学的优势与局限性。
|
|
试析渗透在教法中的道德影响。
|
|
试析渗透在教材中的道德影响。
|
|
为什么说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
|
结合实际分析道德课的利与弊。
|
|
试析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
|
间接道德教学
|
|
评析和比较结果论和非结果论的说理方式。
|
|
试论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
|
道德讨论方法的运用及意义。
|
|
试论德育中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义务判断在道德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
|
试述道德说服中的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
|
|
比较直接示范和间接示范。
|
|
试评析和比较结果论和非结果论的说理方式。
|
|
试述道德说理的逻辑。
|
|
说服的含义及具体运用。
|
|
说服与说教的区别。
|
|
说服与压服的区别。
|
|
道德判断
|
|
角色扮演
|
|
示范
|
|
说服
|
|
学校惩罚违反规则的同学是否合理?为什么?
|
|
教师要求做错作业的学生订正或重做是不是惩罚?为什么?
|
|
试论不同情境性道德教材运用及其教育目的。
|
|
师德与德育的关系。
|
|
道德倡议与道德指令的区别。
|
|
规范性用语与评价性用语的区别。
|
|
道德义务判断与道德价值判断。
|
|
试述学校惩罚的伦理原则。
|
|
试述惩罚的含义及依据的标准。
|
|
批评与惩罚的区别。
|
|
表扬与奖赏的区别。
|
|
试析学生的道德体验在学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形成中的作用。
|
|
试析学校的道德环境的教育功能。
|
|
设计一个冲突情境问题,分析其教育目的及意义。
|
|
试述后果情境及其教育目的。
|
|
结合实例,试述体谅情境及其教育目的。
|
|
结合实例,谈谈两难情境及教育目的。
|
|
试述体验情境及其运用。
(1)教师有时还设置或利用一些教育意图比“说明情境”和“实验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道德体验它们通常是日常生活、游戏、学习中学生之间真实的互动情境,或者是一些与“做”有关的情境性“练习题”。 (2)在传授具体的德目时,运用情境进行教学,往往也比脱离情境进行教学的效果好。其实,在培养学生道德敏感性,提髙学生道德判断力上,情境教材作用更大。但是,它们不同于主要用以形成学生道德观念的情境教材。
|
|
试述实验情境及其运用。
道德教育中的实验情境也是为了说明某个道理,但与一般的说明情境稍有不同。教师通常运用说明情境直接向学生阐明某种道德要求,而在使用实验情境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形成或巩固某种道德认识
|
|
试述教师的德育用语及意义。 (1)教育用语有其特殊性。多数行业的工作用语基本上属于专门化的技术用语,而教师的工作用语,虽然由于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文化学原理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领域’变得丰富多彩,但其本质和核心依然是道德语言?。教师借助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术语,有助于教育学生,但仅仅依靠它们不足于提供教育服务。不熟悉、不使用直截了当的道德词汇(诸如应当、必须、勇敢、诚实、仁慈、细心、宽容、热情、高尚、光荣、可耻),就不能向学生明确提出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不能有力地鼓舞、指导和帮助受教育者在道德上不断完善,最终不能实现教育的道德目的。教师借助道德语言,才能理解和把握教育实践的道德情境和道德属性,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的这一专业特性,要求教师努力成为使用道德语言的专家。 (2)教师的德育用语,按其功能可能分为3类 :规范学生操行的“规范性语”,评价学生操行的“评价性用语”,以及说明和论证道德规.
|
|
结合实际,试述教师的团队精神及学校德育的意义。
(1)教师的团队精神:在许多专业领域,内部职能分工并不复杂,从业人员个人可以独立开业,向社会提供专业服务。运用社会公德规范和私德规范,几乎就足以调节和处理这些专业的从业人员之间的关系,无需在专业伦理规范中单列出专门的条款。在教育专业领域,由于服务面广,且长期采取集体教育形式,内部职能分工较细,教师个人几乎已难以对学生进行全人生指导,教育服务基本属于团体服务。因此,教师不但要和同事和睦相处,而且要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是现代教育实践固有的专业特性。 (2)师德的教育意义:几乎所有专业的道德规范同它们的服务内容都没有内在联系,道德规范仅仅是指导专业服务的外部准则。唯独教育专业服务的内容与师德规范的内容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首先必须成为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师德不但是约束、鞭策和指导教师的道德手段,也是鼓励和教育学生的道德手段。因此,师德在学校生活中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师德对教师的专业行为具有激励、指导和约束作用, ?另一方面,师德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师德通过影响教师的专业行为,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一个品行卑劣的教师企图进行身教,那是痴心妄想;过于好为人师 ,身教的效果也不会好;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身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身教,对学生的品德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一般情况下之所以能够自然而然地实施身教,并不是因为教师天生就是道德教育家,而是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使然。生儿育女,教书育人 ,这些事情会使人努力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展示人性的优点;而教育情境也确实使人更加大方展现自己的美德。另一方面,处在教育情境中的学生,一般都认为自己的老师确实应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对教师的道德示范产生抵触情绪。其实,学校德育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它的道德目的。
|
|
试述师德的主要内容。
(1)服务精神。学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教师靠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换取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学生是教师的饭碗,教师以造福学生为职责。因此,教师的专业道德中特别强调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2)奉献精神.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却不能这样做。教师像医生那样,在必要时常常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向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 (3)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意味着教师必须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标准,促进鼓励行使专业判断的风气,争取条件以吸引值得信赖者从事教育工作,帮助阻止不合格者从事教育工作。“敬业精神”要求教育工作者忠诚自己的专业,尊重自己的同事。 (4)团队精神或协作精神。,教师不但要和同事和睦相处,而且要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是现代教育实践固有的专业特性。 (5)以身作则。教师不但在专业服务中要保持高度的道德水平,而且在可能与专业服务发生直接联系的社会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为人师表”,至少做到在公德和私德上无可厚非。
|
|
教师向学生提供的道德榜样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1)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伟大人物; (2)现实中公认的先进模范人物; (3)学生的家长和教师; (4)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5)学生自己选择的学习榜样大致也是这 4 种类型。所不同的是,教师倾向于鼓励学生向圣贤、英雄、伟人、先进和模范人物学习,而学生倾向于选择身边的同伴或师长作为道德学习的标榜。
|
|
试析“道德榜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1)行为示范与观察学习 榜样是一种学习对象,有好坏之别。榜样无论好坏,对学生的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榜样具有行为示范作用,学生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如受到奖励或惩罚),无需要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类似的行为。 (2)教师树立的榜样与学生择定的榜样 教师的权威使教师能够通过所树立的榜样影响学生的品德成长。教师向学生提供的道德榜样大致可以分为4 类 :(1)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伟大人物;(2)现实中公认的先进模范人物;(3)学生的家长和教师;(4)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学生自己选择的学习榜样大致也是这 4 种类型。所不同的是,教师倾向于鼓励学生向圣贤、英雄、伟人、先进和模范人物学习,而学生倾向于选择身边的同伴或师长作为道德学习的标榜。学生通过模仿榜样的言行举止可以习得其中隐含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其模仿倾向有赖于学生对榜样的情感. (3)师德不但是约束、鞭策和指导教师的道德手段,也是鼓励和教育学生的道德手段。因此,师德在学校生活中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师德对教师的专业行为具有激励、指导和约束作用, 另一方面,师德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师德通过影响教师的专业行为,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
|
|
道德教材
|
|
解释性用语
|
|
评价性用语
|
|
规范性用语
|
|
道德语言
|
|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学校德育内容调整的若干建议。
|
|
结合我国《小学德育大纲》或《中学德育大纲》,分析我国学校德育内容。
|
|
比较中西学校德育内容的异同。
|
|
试从德育的结构上分析学校德育的功能。
|
|
试析促进道德认知发展、培养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训练的关系。
|
|
试析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的区别与联系。
|
|
试析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
|
我国德育内容应作哪些方面的调整。
|
|
试论道德的层次及功能。
|
|
评析关于品德认识上的“主意说”。
|
|
评析关于品德认识上的“主情说”。
|
|
评析关于品德认识上的“主知说”。
|
|
评析关于品德认识上的“主行说”。
|
|
试析品德的结构。
|
|
西方学校为什么重视公德教育,而私德教育测成分较少?
|
|
试析我国学校较重视私德和国民公德教育,而忽视社会公德教育的原因。
|
|
以中国为例,谈一谈古代德育内容有哪些主要特征?
|
|
道德规则
|
|
道德原则
|
|
道德理想
|
|
职业道德教育
|
|
公德教育
|
|
私德教育
|
|
公德
|
|
私德
|
|
试论道德可教信念的理性基础。
|
|
试述美德的内涵在伦理学上的主要分歧。
|
|
试论德育的可能性。
|
|
评析道德主要诉诸情感或态度。
|
|
评析“道归根结底是意志的体现。”
|
|
试比较道德可教的行动性解释与非行动性解释。
|
|
以事例说明“教”的意向性解释和成功性用法的区别。
|
|
道德的学与教同知识和技能的学与教的区别。
|
|
试析“美德即知识”。
|
|
试述态度的学与教。
|
|
试述技能的学与教。
|
|
试述知识的学与教。
|
|
直接道德教育
|
|
间接道德教育
|
|
论述道德价值多元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
|
试析道德相对主义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影响。
|
|
运用事实比较学校德育的个人取向、社会去想和学校取向。
|
|
论述个人、社会、学校道德教育的关系。
|
|
论述社会取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
|
论述学校取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
|
论述个人取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
|
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上的优势有哪些?
|
|
试析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主要威胁。
|
|
评析“取消学校德育论”。
|
|
评析“学校是道德世界的蒸汽机”。
|
|
评析消极德育观和积极德育观。
|
|
学校德育取向与个人德育取向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
如何合理看待学校德育取向与个人德育取向的冲突?
|
|
试析教育在任的道德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
|
试述道德天赋论。
|
|
试析道德相对主义。
|
|
试析道德虚无主义。
|
|
积极德育观
|
|
消极德育观
|
|
道德的相对性
|
|
道德的绝对性
|
|
为什么我国中小学越加强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工作反而越困难?
|
|
论述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
|
试论教育与道德的关系。
|
|
如何理解教育实践属于道德实践?
|
|
如何理解教育概念是个道德概念?
|
|
试区别教育与管理。
|
|
试区别教育与教学。
|
|
试区别道德教育与道德训练。
|
|
试区别道德教育与道德灌输。
|
|
试区别教育与教唆。
|
|
试区别教育与学习。
|
|
道德灌输
|
|
管理
|
|
教学
|
|
教育
|
|
试论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
|
论述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的关系。
|
|
论述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
|
|
试述德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
|
如何区分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
|
|
试析我国的大德育现象。
|
|
试述我国德育与西方德育在概念上的差别。
|
|
试述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
|
|
德育
|
|
心理咨询
|
|
礼仪训练
|
|